3.2 治疗结果 治疗组:治愈46例,死亡1例,急诊手术胰腺周围引流和胆总管取石1例
张梅香 2005-12-13 13:03:47 中华现代内科学杂志 2004年8月第1卷第1期
急性重症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ap)是临床常见急腹症之一,其起病急、病情重、并发症多、病死率我院从1998年2月~2003年10月间,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本病48例(治疗组),并与单纯西医治疗40例(对照组)作对照,结果发现中西医结合治疗组较单纯西医治疗对照组病程明显缩短,治愈率高,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诊断标准和中医分型参照使用中西医结合临床手册[1],全部病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8例,其中男22,女26例,年龄26~73岁,平均年龄45岁,48例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腹痛、腹胀、恶心、呕吐39例,发热畏寒28例,度黄胆26例,大便干结32例,血amy均>240u/l胰腺ct示:44例胰腺均有不同程度肿大,26例有胸腔积液,23例腹腔积液,合并胆总管结石3例,胆囊结石10例对照组40例均有不同程度的腹痛、腹胀、恶心、呕吐32例,发热畏寒26例,轻度黄胆7例,大便干结31例,血amy均>240iu/l胰腺ct示:36例胰腺均有不同程度的肿大,16例发现胸腔积液,18例发现腹腔积液,合并胆总管结石2例,胆囊结石8例
全部病例均可见舌质红降,舌苔薄黄或黄厚,脉弦数或滑中医分型,治疗组:肝郁气滞型16例,脾胃实热型20例,肝胆湿热型12例;对照组:肝郁气滞型12例,脾胃实热型18例,肝胆湿热型10例治疗组:急性水肿型重症胰腺炎40例,急性重症坏死型重症胰腺炎8例;对照组:急性水肿型重症胰腺炎35例,急性重症坏死型重症胰腺炎5例
2 方法
2.1 治疗方法 对照组:禁食、胃肠减压,西米替丁0.8g静脉滴注,每天一次;同时抗感染治疗:头孢哌酮2.0g,左旋氧氟沙星0.2g,替硝唑0.4g,静脉滴注每天2次;并注意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加强基础营养支持治疗症状重者使用善宁0.1mg皮下注射,每日3次,抑制胰液分泌治疗组:在西医治疗 基础上加用中医治疗,以清热通下为主,并根据辨证分型论治肝郁气滞型:以疏肝理气为主,药用柴胡15g,黄芪15g,玄胡15g,杭白芍15g,川楝15g,大黄(后下)15g;脾胃实热型:以清热化湿解毒为主,药用栀子15g,黄芪15g,丹皮15g,赤芍15g,木香15g,黄连3g,虎杖15g,连翘15g,玄胡15g,大黄15g;肝胆湿热型:清热解毒为主,药用龙胆草15g,木香15g,玄胡15g,白芍20g,茵陈30g,金钱草30g,连翘30g,栀子15g,大黄(后下)15g以上中药均水煎后由胃管注入,并夹管1h,每天2次,重症每天2剂,10天为1疗程患者腹胀减轻、大便通畅,则减少大黄用量
2.2 统计学方法 采用t检验(p 3 结果
3.1 疗效标准治愈 症状体征消失,血amy正常,胰腺ct:胰腺大小形态恢复正常对照组:治愈37例,死亡2例,急诊手术1例治疗组和对照组在临床症状和体征消失,腹腔积液吸收,血amy恢复正常方面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 4 讨论
由急性重症胰腺炎引起的腹胀和肠麻痹可引起肠道粘膜功能损害、细菌过量繁殖和大量内毒素产生,发生肠道细菌移位,激发多器官功能衰竭和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研究发现,大黄和其他具有清热解毒功能的中药,能明显提高肠粘膜组织中抗氧化剂(gsh)的含量,从而有抗过氧化损伤的功能 [2],对促炎症细胞因子如:il-1,il-6,il-8,il-12的表达、产生和释放均有抑制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和变形杆菌有杀灭作用维护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使肠道微生态趋于平衡,并能明显改善肠道粘膜血流灌注,缓解其缺血、缺氧状态,有利于肠道粘膜损伤修复,使肠道蠕动功能和机体免疫功能得到增强 [2,3]
中医学认为急性重症胰腺炎多由饮食失节,损伤肝 脾,肝失疏泄,脾失健运,传导失敏,腑气不通而致湿热蕴结中焦,用大黄通里攻下,柴胡、木香疏肝理气,黄芪、龙胆草、茵陈清热解毒、利湿,并辅以理气活血之药,诸药相伍,使脏腑气机得到疏利,瘀血得通,实热之邪得解而泄,故有效减轻了腹胀、腹痛,恢复胃肠功能,抑制肠源性毒素的吸收,促进炎症及坏死组织的消散这些是单纯西医治疗所不能及的,且中药价廉易得,是另一大优点
参考文献
1 杨思澍,陈贵廷,胡国臣.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手册.北京:学苑出版社,1990,608-609.
2 赵连根,仇素先,朱作铭.治疗急性重症胰腺炎中药筛选及药理作用研究.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1996,
21(51):329-333.
3 吴承堂,黎治良,熊德鑫.中药清胰汤治疗急性坏死性重症胰腺炎的实验研究.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8,
4:236-238.
作者单位:江苏省吴江市第一人民医院内科
(收稿日期:2004-0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