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这30户家庭入选全国最美家庭,看

文章来源:重症胰腺炎   发布时间:2016-11-18 13:22:13   点击数:
 

无数个温馨美满的家庭,构成我们所共同热爱的这座城市。

市妇联说,年全国“最美家庭”揭晓,军医席惠君、百岁老人应岐鸣等30户上海家庭入选。平凡的经历中有着不平凡的闪光点。完整名单和简介详见下文,快来看看有没有你认识的家庭?

1、杨锡华家庭30年前,妻子杨近娥意外成为高位截瘫的病人,每天躺在床上无法动弹。面对变故,杨锡华放弃城里的工作,回到农村,一边干农活,一边细心照料病榻上的妻子。30年,无数个日日夜夜,杨锡华用行动兑现了自己的承诺,把自己当做一个支点,用一个男人的担当,撑起了这个困境中的家,撑起了妻子杨近娥曾经倒塌的一片天。如今,两老的生活越来越幸福安逸。2、赵琴家庭赵琴家庭用自己的凡人善举,弘扬着“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的家庭美德。年,他们资助了来自四川、江西、甘肃等地的50名贫困大学生,直至大学毕业,期间更是得到了子女们的大力支持。在赵琴夫妇的激励下,第一批资助的40名大学生已全部顺利毕业,其中13人考上了研究生,1人到美国留学。有3名大学生把自己工作后的第一个月工资全部捐给上海市慈善基金会,帮助更困难的学生。如今,赵琴夫妇的善举还在继续。3、倪惠芳家庭退休共产党员倪惠芳、顾永惠夫妻二人是社区里的“大忙人”,他们是邻里间的“老娘舅”,调解纠纷不顾年迈、亲自上门、不分昼夜。他们又像是“勤务兵”,为社区的平安义务巡逻,第一时间掌握小区人员变化,满腔热枕地为居民志愿服务、排忧解难。他们还投入到社区内的“六大创建”工作中来,献计出力、奔走宣传,提升江山社区居民的知晓率和参与度。他俩退休金并不多,但这些年来从未间断过捐款献爱心,先后为四川汶川、青海玉树、等灾区捐款。4、韩世明家庭韩世明是一个普通的五口之家。年1月,韩世明56岁的妻子顾菊芳被查出患上重症胰腺炎,且患上此病的病人生还率不到1%。听闻噩耗,一家人痛不欲生,在得知看这个病需要花费几十万,甚至可能还治不好的时候,全家人更是陷入万难,可是媳妇李翠花毅然决然,坚持卖房为婆婆治疗。治疗的大半年时间里,小夫妻俩辞去工作陪伴在侧,婆婆的病情也有所好转。为了让婆婆更好地康复,李翠花出去找了一份普通营业员的工作,让丈夫留在家里照顾婆婆。虽然每天早出晚归,但她回家还要帮着丈夫一起照顾婆婆和年幼的孩子,不怕辛苦、毫无怨言!5、王春军家庭丈夫王春军是一名奋战在反恐处突一线的公安特警,妻子李敏是一名优秀的小学教师,4岁的女儿王若宸聪敏伶俐,是家里的“开心果”。丈夫曾参与处置了多起重大突发事件,圆满完成汶川抗震救灾、援疆维稳以及奥运安保、世博安保等国家级任务。他带领团队潜心钻研城市立体化合成反恐作战战法,全力打造反恐处突利刃。由于工作性质特殊,丈夫十分珍惜陪伴家人的时光。作为“贤内助”,妻子主动包揽了孝敬老人、教育孩子的重任,默默地用实际行动支持丈夫的事业。他们相濡以沫,携手并进,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幸福的真谛。6、易解放家庭易解放曾在上海一所电大干部管理学校任教,后举家旅日。年,其子杨睿哲看到关于中国北方沙尘暴的报道,说毕业后要回国治理环境。两周后,杨睿哲不幸车祸离世。年,易解放为完成爱子遗愿,回国后,夫妇俩自费踏访内蒙古沙漠,投入多年积蓄,与内蒙古库伦旗政府签下协议,承诺用10年在科尔沁1万亩沙地上种植万棵树。年,提前完成了1万亩生态林种植万棵树目标。同年,与内蒙古蹬口县政府签订了在乌兰布沙漠援建一万亩梭梭防沙林协定。年,在内蒙古多伦县浑善达克沙地认领种植一万亩樟子松防风沙林的任务。最初植树是为抚慰丧子之痛,后来渐渐变成对那片土地的大爱。人们亲热地称呼易解放为“易妈妈”、“大地妈妈”。易解放说:“我们去世后,不可能带走一分钱。但把这些钱变成树种下,它们会留在这个世界上。”7、王玲玲家庭说起王玲玲,小区居民无不翘起大拇指。她自96年退休以来一直于热心于社区建设,服务居民。她是公寓小组长,又是居民区党支部书记,为解决楼内老人看病配药困难,她和丈夫商量利用自家住房开设了“家庭门诊”18年,方便老人就医取药。王玲玲所住延安公寓底层是商家,为了缓解大楼的商居矛盾,她在楼内发起号召,将商家视为大楼一份子,延安公寓自治小组自发产生了,并开展了一系列的整改行动,她自掏腰包购买清洁工具,发动居民和商家一起开展大扫除;她四处奔走,想方设法更换天井雨棚;重新铺设垃圾通道;大楼历史印记上墙等等。丈夫林国栋也是个热心人,经常关心帮助楼内老人。8、金莹家庭金莹家庭是一个5口的核心家庭。但是她的大家庭中有17人先后在区红十字会办理了遗体捐献登记手续,成为上海市遗体捐献登记者人数最多的两户大家庭之一。年年底,在取得家人的支持后,家住陆渡村的蒋百平(金莹舅舅)成为上海嘉定娄塘地区生前办理遗体捐献的第一人。在蒋百平无私大爱的感召下,他们大家庭中有17人纷纷加入遗体捐献志愿者的行列。其中,金莹就是这个大家庭中的一员。如今金莹作为遗体捐献登记者联谊会嘉定工业区小组长,忙着宣传、解释、登记、组织活动、服务会员等大量志愿工作,诠释并影响着周边人对于生命的理解。9、孙权玉家庭这个四口之家,没有血缘,却因为两代人之间薪火相传无私的爱而显得那么美丽。故事始于年的12月5日,孙权玉从路边垃圾桶边发现的被遗弃的襁褓中的白化病婴儿孙明骏和年一位老邻居送来的一个女孩小高琳开始。从此,靠着孙权玉的父母(姚月梅和她丈夫),两个人,四只手,一点点托举着一个岌岌可危的家,大风大浪中让它稳固、让它成长、让它强大。然而,年5月,孙权玉的母亲姚月梅因病离世。悲痛中,女儿孙权玉接过爱心接力棒,照顾母亲生前收养的两个孩子:白化病孩子孙明俊和孤儿小高琳。妈妈走了,爸爸老了,但是,剩下的四个人,八只手,紧紧相握,撑起这个没有血缘关系却紧密团结在一起的家。直到如今,孙明俊把这份感恩化作前行的动力,成为了一名育人育德的特殊学校教师,高琳也身心健康茁壮成长,一家人享受着更亲密、更深厚、更温馨的幸福生活。10、周丽君家庭周丽君、胡颂恩为上海健康医学院教师伉俪,相濡以沫三十载;她俩忠诚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认真履行着年青时许下“教育为事业,责任当使命”的诺言,携手并肩在卫生职业教育教学这片热土上,三十六年如一日,为学校、上海市乃至全国医药卫生类高职教育事业做出了无私的奉献。夫妇俩对事业的追求和工作的投入、对学生的热爱和长辈的孝道,也深深影响激励着孩子。儿子胡昱宙目前就职于中国船舶重工某研究所。孩子的出色和夫妇俩工作的学校与交大医学院的渊源,他们的家庭被戏誉为“党员家庭”和“交大人家”。11、龚建强家庭龚建强家是一个三口之家。年的5月10日,新婚才医院诊治为脑血管畸形。经过半年多治疗,叶红的命算是保住了,但却丧失语言和行为功能,成为一名重度脑瘫患者。面对残酷的现实,龚建强不离不弃用爱撑起妻子重生的希望。龚建强就地取材,亲手制作简单的康复器材帮助叶红做康复训练。为了让妻子尽快恢复思维,龚建强每天必定会像教孩子似地给叶红读买来的《故事会》,教她“牙牙学语”……。十四年无怨无悔的悉心照顾和自学自创的康复训练治疗,奇迹终于发生了——叶红不仅慢慢恢复了部分手脚功能,如今还能说话、走路了。儿子的诞生更让这个苦难的小家庭充满了甜蜜和幸福。12、钱学雄家庭钱学雄的丈夫陆敬严是位享有国务院特殊津贴的教授。91年初,陆教授因脑瘤进行开颅取瘤手术,自此之后,经历了再度开颅、面神经术、肠癌术等一连串手术。看着躺在病床上的丈夫、数次病危通知单以及年幼的子女,钱学雄毅然挑起家庭重担。术后严重的后遗症导致陆敬严右半肢几近瘫痪,不会吞咽、走路,又因抢救时气管被切开,导致说话也含糊不清。钱学雄一日分九次用鼻饲管帮丈夫进食;自学插胃管,减轻丈夫痛苦,训练其吞咽。在这番悉心照料下,陆教授奇迹般地能说、能吃、能走路、甚至能工作了。“重生”后的丈夫开始工作,由于神经曾被割断无法写字,钱学雄就成为了他的“秘书”,自学五笔打字、扫描、画图等技能。陆教授术后至今,在钱学雄的辅助下,已先后出版七部书。陆教授常说:“没有了钱老师,我就是一条虫,而有了钱老师,我就成为了一条龙。”13、王祚芳家庭21年前,王祚芳的母亲突发脑梗,王祚芳将父母接到家同住,开始同时照顾父母和公公三个老人的生活。父亲去世后,母亲长期瘫痪在床,公公也二度脑梗,王祚芳二姐公公去世后,因姐姐照顾老人不便,王祚芳夫妇将二姐的婆婆也接过来同住,王祚芳夫妻有同时照顾三位老人,一直持续到母亲年离世。年事已高的老人夜间有事需要帮助,王祚芳想了一个巧办法,像医院的病房一样,她在每个老人的床头安装一个电铃,设置不同的铃声,晚上谁有需求就按铃。家中的饮食也以老人为主,每天买菜前,她都要一一问过老人们想吃什么,尽量满足老人的要求。丈夫朋友的孩子读小学无人看管,她听说后又让孩子每天放学后来自己家,管一顿晚饭还辅导功课。为了照顾老人,夫妇俩十几年节衣缩食,为的就是能让几位老人开开心心地安度晚年。女儿结婚时她们没有物质要求,唯要女儿把娘家的优良传统带到婆家去。14、王莲芸家庭王莲芸、乔中东家住上海闵行区,由大学同窗结婚至今已有33年。他们勤俭持家,秉承“一针一线都要珍惜”的传统,家中还用着70年代的缝纫机,王莲芸还穿着出嫁时由妈妈做的棉袄。他们家学渊源,是一个已有四代大学生的书香门第,乔中东和儿子、儿媳都是博士;秉承着父慈子孝的传统,让婆婆在四世同堂中享受天伦之乐;他们心怀大爱,王莲芸曾在各种场合抢救过素不相识的人,当学生和周围人有了困难,他们也会尽力伸出援手,献血队伍中常可看到乔教授的身影。他们比翼双飞,在工作中互帮互爱,把默默奉献和努力工作看成是对祖国培养的报答。15、张灿红家庭张灿红的儿子从一出生的“满分宝宝”到三岁时是被确诊为“孤独天使”,作为母亲,张灿红经历了无法想像的煎熬,却始终用一颗坚强的心支撑着这个家庭。20多年来她放弃事业,全身心陪伴儿子。现在,嘉伟25岁了,张灿红决定将她20多年照顾儿子的经验,分享给与她有着同样困惑和痛苦的家庭。年11月,张灿红在丈夫的支持下,在自家小区租下一个60平方米带天井的房子,拿出全家三分之一的收入创办了“彩虹妈妈家庭关爱中心”。在那里,孩子们在志愿者的指导下弹琴、画画、看书,还定期开展手工课程、做小饰品。她还在网上创建了“天使星妈”群,呼吁大家正确认识自闭症,提前进行行为干预,该群人数已达到了千人以上。16、李君家庭他们是一个幸福的三口之家。丈夫李君所在的海警31舰是全国海警现役“旗舰”,除了平时日常工作中,经常要执行各项重特大任务。年4月,组织上下达了命令,要求李君所在的单位立即赴南海执行任务,任务时间跨度长达4个月,期间无法同家人联系。妻子唐辰华在这期间一个人撑起了家里的所有事务,数医院。有的医护人员还问她,医院看她,她坚定地说道:“我的爱人是一名军人,他在外面执行任务回不来,说实话,我现在是需要他的陪伴,但我也知道,国家更需要他,作为他的妻子,我应该给他最大的支持与理解。”17、曲殿海家庭曲殿海家庭是一个志愿服务,热心公益的八口之家。八年来,曲殿海作为一名退休共产党员,在平凡中一直坚守在志愿奉献的岗位上,用手中的照相机、摄像机为张江的各类活动及社区居民拍摄了不计其数的影像作品。妻子谢建英也是一名社区志愿者,常年参加平安志愿者巡逻并承担了整个家庭的后勤保障工作。儿女们见父亲如此倾心尽力地热爱社区公益事业,都非常理解,为爸爸购买最新款的照相机、摄像机、笔记本电脑等电子设备并教授爸爸使用的方法,默默支持着爸爸的志愿工作。18、应岐鸣家庭应岐鸣家是一个42口的大家庭。应岐鸣老人今年岁,身轻体健,还能写书法,炒股票。他有三子三女,一家四代同堂和谐相处、其乐融融。秉持着“勤劳为本,德行为先,和睦为贵,好学在前”的家规,全家人都乐于学习,积极向上,都有阅读习惯,家里订满了报刊杂志。42位家庭成员中,不乏清华大学博士生导师、副教授、高级教师、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等。为让在北京工作的大姐叶落归根,兄弟姐妹们拿出一套住房给大姐,一家人互帮互助,精心伺候老人。为缅怀过世的母亲,子女们将母亲生前所有的照片制作成一本精美的像册,时常聚在一起感念慈母养育之恩。19、陈玉珍家庭陈玉珍夫妇与90高龄的老母、大女儿一家同住一屋,可谓是“四世同堂”,其乐融融。她在教育岗位上四十余年,培养了许多人才,桃李满天下。陈老师还将自己的爱心覆盖到整个楼组。她发挥自身优势,创新思路,于年12月创建了石泉路街道第一个楼组基金,专门用于开展本大楼的扶贫帮困工作,可谓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一个小家和一个大家,都是陈玉珍放送爱心的地方,她的爱在两个家里都绽放出了灿烂的光芒。20、郭凤玲家庭已过花甲之年的楼组长——郭凤玲,是一位乐于助人、热心为大楼居民服务的好奶奶,她悉心抚养、教育本大楼孤儿宋晓东,使他从一个不讲卫生、缺乏礼貌、不爱学习的浪荡儿,成为一名品学兼优的班干部,在社区里成为佳话。多年来,郭奶奶关心宋晓东的事迹在社区广为流传,居民们对郭阿姨的大爱精神都津津乐道。一个向郭凤玲学习,争相献爱心的氛围,在社区蔚然形成。21、费叶青家庭叶青一家多年来坚持资助四川和贵州贫困山区的孩子上学,在公益、大爱的道路上感受着公益活动带来的家庭乐趣。为了解贫困孩子的生活现状,她曾发动一家三口和同事踏上贵州之行。费叶青的爱人工作比较特殊,每年只有一两个月回家小聚,但是他们将每一次的小聚时光都奉献给了公益活动,“公益活宝”成了他们家在活动中的代名词。现在,儿子也已经成为随手公益组织中的常客了,一有时间费叶青就和儿子去志愿者之家参与各类活动,为孩子们募捐衣物、购买文具、收集图书等等,并发动身边同事响应资助山区孩子的公益活动。22、姚明光家庭年3月,车祸突降,造成姚明光30多岁的爱人脑部重伤。经过3次开颅手术和长达7个月的住院救治,虽捡回生命,却造成严重失忆和语言障碍,只识4个字,走路不稳,连家人名字都叫不出。爱人住院时,他把年仅10岁的孩子和长期同住且癌症术后的老母暂托亲戚,全力奔走救治,为此负债数十万。经过三年日复一日的悉心照料,爱人康复出现了医学专家都称道的奇迹,不仅生活能自理,还恢复了正常上班。老母病情也得到了缓解。如今他在单位是行家里手,获得优秀党员、公务员嘉奖等荣誉;爱人继续教书育人;老母已过九十大寿。和谐向上的家庭,去年荣膺“海上最美家庭”称号。23、平水美家庭平水美一家是上海市郊区第一批被批准领养孤儿的家庭。她们有两个女儿,大女儿已成家,小女儿姓唐,名易酥,今年24岁,现在上海应用技术学院就读,是她们从上海儿童福利院领养的一名患有先天性耳聋的孤儿。自从唐易酥进门后,平水美就把全部精力都放在了她身上。年,唐易酥的眼睛因特发性感染接近失明,家人四处奔走,寻求名医。最终小易酥康复出院,并经过自身努力,考上了理想的大学。整整十九个年头,平水美一家将爱视为一种责任,用爱温暖、抚育着唐易酥,使她的生活充满了阳光,让她在这无言的爱中快乐地成长。24、陶劲家庭“平凡中见精神,普通中见境界,经常中见责任”。在武警上海总队有这样一个家庭,为了守护安宁,丈夫陶劲舍小家顾大家,牢记使命铸忠诚;为了家庭和睦,妻子伊慧娟勤操持挑重担,无怨无悔显大爱;两人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用责任诠释了奉献的真谛。作为政治工作者,陶劲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建队育人,深入开展拥政爱民活动,所带中队被上海市表彰为文明单位,被总队表彰为基层建设先进中队,荣立个人三等功1次;作为军嫂,伊慧娟勇挑家庭重担;作为社区工作者,她任劳任怨、勤奋工作,始终把群众的需求作为第一选择,满腔热情为群众排忧解难,与2名孤寡老人结成帮扶对子,调解各类纠纷40余起,受到群众一致好评。25、尚长荣家庭尚长荣老师及夫人高立骊女士相濡以沫近50年,养育了三个儿子。生活中夫妻互相爱护、相互扶持,平时注重对儿子及孙辈们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培养孩子节俭、谦逊、自强的良好品质。夫妻俩还积极参与社区公益事务,在徐汇区创建“全国文明城区·美丽楼道”活动中积极参加宣传动员会;在汶川大地震、红十字会捐款活动中,多次慷慨解囊;积极参加妇联组织的“家风、家训”征集活动……尚老还多次在百忙中抽出时间参加社区“名家坊”公益活动,指导青年演员,他说:“作为一个戏曲老兵,对弘扬戏曲艺术我责无旁贷。”26、武霞敏家庭3岁得小儿麻痹症重度残疾,35年单腿支撑讲坛,37年无偿义务家教,多位学生受益......在徐汇区日晖六村居民区,有这样一位特殊的老师武霞敏,作为上海交通大学的退休副教授,从小患上小儿麻痹症的她靠着钢条的支撑,单腿站立着完成了教书育人的伟大事业。自年恢复高考起,她就帮同一条弄堂里的文化课基础薄弱的青少年免费补课,后来她干脆在家里开了一个专门针对残疾人子女和贫困家庭子女的义务辅导班。这一教就是37年,从她家中走出了数不清的大学生。在她的言传身教之下,他们认真学习,踏实做人,在改变自身命运的同时,又成为志愿者帮助武教授义务家教。27、施全红家庭施全红从年开始从事律师工作至今,除了律师本职工作,在家人的支持、督促下,从年开始参与社区“志愿服务”已有二十多年了,这期间参加与特困家庭的“结对帮困”、“巾帼法律义务咨询接待站”工作,参加居委会“社区服务网络”工作。虽然累,虽然占据了她大部分时间和精力,但从未厌倦,反而是越来越喜欢自己的工作与“志愿服务”了,因为帮助他人本身也是一个自我完善、自我提升的过程,更因为这项志愿服务使她感到自己是个有用之人,可以为许多人提供帮助,为此,她感到很欣慰,也深深体会到了家训“助人自助,乐人乐己”的真谛。28、席惠君家庭席惠君家庭是一个五口之家,也是一户双军人家庭。作为一名军人,她深知自己的责任和使命,连续7年参与各类军事演习,15年主动请缨千里驰援赴利比亚抗击埃博拉任务;作为医护人员,她扎根临床护理工作15年。席惠君的爱人和父母,是这个家庭的大支持者,成为了这个家庭和席慧君的坚强后盾。这就是中国医务者的家庭现状,他们默默地为患者服务,而家人默默地为他们奉献。29、程德广家庭这是一个充满“尊重、理解和关爱的三口之家”。男主人热情、幽默、孝顺、乐于助人,妻子戏称他是家中的“定海神针“,只要他在家就会让家人感到安心,还能让家人吃到堪称”六星级“的饭菜。女主人是将感性与知性融为一体的幼儿园园长,她认为家是心灵的驿站,并努力营造宽松的家庭氛围。她希望丈夫能在家中释放工作中的烦恼,希望女儿能在家中宣泄各种情感。在精神上抚慰家人是她的责任。30、王志冲家庭王志冲,中国翻译家协会会员、作协会员,一位具有钢铁般意志的作家,成功将俄语原版《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翻译成中文,被称为翻译界的“保尔·柯察金”。作为一名重度残疾人,王志冲老师卧床近60年,每天只能坐半个小时。多年来,王志冲站着或躺着写作,夫人郑懿帮着他抄写。郑懿是陪伴王老左右已有五十年的爱人,也是他的知己和支柱。虽然眼前的郑懿早已褪去了从前的明艳光鲜,白发苍苍,常年卧床,但在王老的心中,她永远还是当初的美丽模样。

(来源:

上海女性官方







































北京治疗白癜风的医院
白癜风有什么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