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3南总普外研究所教学查房
主要内容:
赵允召主任组《脓毒症患者的液体治疗》
主讲人:黄骞副主任医师
主持:任建安主任
病例汇报(略)
黄骞副主任医师以《脓毒症患者的液体治疗》为主题详细向大家介绍了脓毒症液体治疗的研究现状、研究进展及阶段性复苏策略。全世界每年约有万例脓毒症患者,死亡率达28%~50%,随着研究的深入,脓毒症的早期诊疗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但脓毒症的患病率仍逐年增加,已由原来的1.5%增加至6%脓毒症与ICU住院率、总住院天数的延长以及住院病死率密切相关,来自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数据显示因脓毒症而入院的人数占ICU总人数的50%以上。在美国,脓毒症已成为第10位致死原因,每年脓毒症患者花费有亿美元。脓毒症发病人数正以年1.5%~8%的比例增长;过去10年间,增加病例%,且有继续增加的趋势。年10月2日,在西班牙巴塞罗那召开的欧洲危重病医学学术会议上,欧洲危重病医学学会(ESICM)、美国危重病医学学会(SCCM)、国际“脓毒症”基金会(ISF)共同签署了《巴塞罗那宣言》。年公布了第一版SSC的指南,随后每4年更新一版。年2月24日,第45届重症医学年会在美国佛罗里达州奥兰多市落下帷幕。大会期间,脓毒症定义工作小组的研究成果也在JAMA上发表——大幅更新了脓毒症(Sepsis)和脓毒性休克/感染性休克(Septicshock)的定义和临床标准。Sepsis3.0是过去severesepsis的定义,是机体对感染的失控反应并出现了可以威胁生命的器官功能衰竭(Sepsis3.0=感染+SOFA≥2)。尽管脓毒症指南不断更新,EGDT始终是脓毒症治疗指南的核心(1C)。版脓毒症指南较的改变主要为早期复苏Bundle更新,更细化为3hBundle,6hBundle等(具体内容详见版脓毒症指南)。
脓毒症患者之所以需要液体复苏,是因为脓毒症是血管扩张、外周血管池扩张、组织间隙水肿、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等因素导致有效循环血容量减少,前负荷下降,心室舒张压下降,每搏输出量下降,心输出量下降等,最终导致组织灌注不足。当患者处于全身组织缺氧期时,根据Starling曲线,通过液体复苏可使心脏前负荷增加,从而提高心输出量或每搏输出量,增加组织灌注,并最终提高氧输送。液体复苏目标:最佳心室舒张末容积——最佳收缩力SV、CO、DO2增加——改善组织灌注。黄主任对脓毒症领域的几个争论问题做了介绍:液体治疗的几个基本概念;晶体vs胶体之争(对于重症患者,应用羟乙基淀粉复苏增加患者病死率和肾损伤风险;晶体液,如生理盐水、林格液、乳酸钠林格注射液、醋酸钠林格等优缺点);限制性输液vs开放性输液之争(开放式补液患者血管外肺水,腹内压明显升高,ICU住院天数,死亡率明显增加;多数研究对于限制性输液的规定不一致,难以从这些研究中得出一个明确结论,而对胃肠道手术更倾向于限制性输液来降低术后吻合口瘘、防止肠道水肿等)。液体治疗的阶段性。EGDT的治疗强度更高:如输入更多的静脉输液、升压药、红细胞。由此带来的后果则是器官衰竭评分增加、心血管支持时间更长、ICU住院时间更长。90天死亡率无区别,但是EGDT不降低反而增加患者费用。结合针对早期目标治疗(EGDT)的ProCESS研究,针对重症感染液体复苏中白蛋白效应的ALBIOS研究,感染性休克不同血压目标治疗疗效的SEPSISPAM研究,指出上述三项研究均为阴性结论,并做了分析。
黄骞副主任医师结合我科的具体病例,向大家详细介绍了脓毒症液体复苏的阶段框架理论(VincentJL,DeBackerD.Circulatoryshock[J].NEnglJMed,,(18):-.)。首先指出早期复苏、充分复苏的重要性。结合相关研究指出早期充分的液体复苏定义为:保证CVP大于8mmHg情况下,应用血管加压素6小时之内,给予20ml每公斤体重的液体复苏。后期保守液体管理(CLFM)的定义是在感染性休克发病后7天内至少连续2天的液体负平衡。同时有研究表明早期液体复苏(第一个3小时内)可使严重脓毒血症/脓毒性休克患者更多存活。我科任建安教授在年提出我们的EGDT方案(《脓毒症病人液体治疗推荐方案》发表在年《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血管活性药物一直是脓毒症时液体复苏时重要内容,黄主任就常用血管活性药物(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血管加压素;多巴胺及多巴酚丁胺)的特点,使用适应症等做了详细介绍,同时介绍了指南对血管活性药物的推荐。
液体复苏的第二阶段:优化液体管理应该如何实施?需要同时考虑:组织灌注水平、容量状态和容量反应性。在临床实践过程中,各种监测指标的综合判断、分析是治疗的关键。传统临床指标主要包括:血压,心率,尿量,皮肤温度、湿度和毛细血管再充盈。早在年JAMA杂志上即有研究表明血压不能敏感反映组织灌注减少,“休克在出现血压下降之前,早已发生组织灌注不足”。复苏后血压恢复正常不代表组织灌注正常。压力与容量指标主要包括:CVP,PAWP、LVEDV、RVEDV、CO、CI和SV。黄主任详细介绍各个压力与容量指标的意义及临床适应症。功能性血流动力学:容量反应性监测。对容量是否有反应,不仅取决于容量状态,还取决于心功能状态。氧代谢指标包括:DO2、VO2、CI、SVO2、ScVO2、Lactate等。ScvO2/SvO2作为复苏目标的缺陷:严重休克微循环微循环短路,或细胞损伤氧摄取障碍时,SvO2可以不低。乳酸作为液体复苏目标的缺陷:1.扩容后乳酸从组织回到肝脏代谢,半衰期6-8小时,以乳酸作为复苏目标可能导致复苏过度,乳酸清除率更为科学;2.心衰或ARDS严重缺氧→乳酸↑,此时需要限液而非扩容;3.ARDS严重缺氧→乳酸↑,此时需要限液而非扩容;4.肝代谢障碍→乳酸↑。优化液体管理:指标如何选择?1.每一项监测指标均不完美、不绝对准确或不灵敏,但仍有意义:CVP、PAWP、LVEDV、RVEDV低,提示补液相对安全,且动态变化有一定意义;SVV/PPV/PLR在合适情况下有助判断容量反应性;起始乳酸高、Scvo2低可以提示灌注不足。2.我们需要参数的整合,以及个体化解读参数。压力1容量1容量反应性1扩容有利。黄主任结合自己的病例及临床经验向大家介绍了picco2在脓毒症患者液体复苏时的重要作用及相关参数的解读。
液体复苏的第三、四阶段稳定及脱水阶段。脱水适应症:临床指标,症状,体征;化验指标:利钠肽NBP,血管生成素-2(Angiopoietin-2);检查:胸片,肺部超声;人体成分分析,生物电阻抗。同时指出脓毒症液体治疗后期脱水的适应症、脱水起点、程度、方式、脱水终点目标等共识目前尚缺乏研究证实。
最后,黄骞副主任医师指出:尽管近些年对脓毒症液体复苏的研究非常多,然而仍有些问题待于解决。脱水时机:更早?血流动力学及患者情况更稳定?脱水速度:快?慢?脱水方式:利尿剂推注或泵给?机器脱水的选择?脱水监测:有无更好的监测指标和手段?。
赵允召主任医师:脓毒症患者的液体复苏是近些年来研究的热点,也是我们临床实践过程中常见的问题。我们科的研究重点肠瘘、腹腔感染、重症胰腺炎等都会碰到这一问题,这也是我们科的传统优势之一。这一内容在我们科内部也讨论过多次。今天黄骞准备很充分,把现在主流的观点及其局限性给大家做了一一介绍。之所以新的理念不断涌现,也和这一部分很多问题没能很好的解决有关,在了解新的观点的同时,我们要从我们临床实际出发,要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
任建安主任医师:关于液体复苏的几个阶段,我们科在10余年前就开始认识到这一问题,然而我们缺乏的是上升到理论高度,总结成文。在我们强调复苏的同时,也不能忽视脱水的必要性。我们科很多重症患者,尤其是很多外院转入的患者全身水肿严重,在此类患者身上我们意识到脱水的重要性。也就是今天,Vincent提出的第4阶段的脱水。在学习这些理论的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我们的实践与欧美的实践的不同,也可以通过学习改进我们的临床操作,优化临床实践。
黎介寿院士在肯定两位讲者的同时指出:第1,今天所讲的内容大多为全身脓毒症的液体复苏,而我们科常见的主要是腹腔感染所引起的脓毒症。两者在病理生理上还是有所不同,在汇报的时候需要注意。第2,在年Sepsis3定义中对于器官功能的评价所采用的是SOFA,而SOFA评分量表中包含心、肝、肺、肾等功能的评价。而遗憾的是没有肠功能评价。而我们科的重点是肠道,包括腹腔感染等引起的脓毒症均与肠道有关。这种脓毒症有其独特的特点。第3,今天所讲的液体复苏分为4个阶段,在病人处理过程中,重点是前期的复苏,快速液体的输注,而不是大量的液体输注,大量的输液容易导致其他问题的发生。第4,今天所讲的内容是脓毒症患者的液体复苏,而我们临床实践过程中液体复苏只是治疗的一部分,在强调它的同时,不要忽视对感染的控制、脏器功能的维护等问题。
黎院士在得知今天要讲的内容时,当晚即查阅相关文献。在北京白癜风医院北京白癜风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