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有关单位: 为进一步加强本市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提升保障城市安全的能力,加强公共卫生各领域内涵建设,落实《上海市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年-年)》,现启动第四轮公共卫生三年行动计划重点学科建设计划申报受理工作,现将有关要求通知如下:
一、申报指南
(一)申报对象
承担政府公共卫生职能、从事疾病预防控制相关专业的全市各级各类预防机构、医疗机构、医学院(校)及相关科研院所等单位。
(二)资助领域
1、妇幼卫生与儿童保健学
围绕妇女保健、儿童保健和计划生育指导等方向,逐步发展完善亚学科体系。重点开展孕产妇保健和儿童保健管理,探索优化妇幼保健服务和流程,持续降低剖宫产率。研制完善妊娠风险评估制度。制定相关产前筛查和诊断规范制度流程,加强围孕期保健等策略降低出生缺陷的研究。开展儿童发育行为和营养研究,建立前瞻性正常出生与发育源性疾病队列,开展生命早期暴露因素对儿童早期疾病影响的病因关联学研究,实施肥胖儿童的早期干预。开展社会重点妇女健康问题研究,探索建立全市更年期保健管理模式,提高更年期妇女健康水平。探索预防少女意外妊娠和性传播疾病的研究,促进青少年性与生殖健康水平。
2、传染病与卫生微生物学
掌握本市新发、再发传染病的流行特征、病原谱及季节性、周期性变化规律,并且整合气象、环境等资源,构建大数据平台,分析并掌握影响本市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的主要气象和环境因素,提升本市新发传染病的科学防控能力。开展热带病控制和消除策略研究、诊断技术、药物和疫苗研发,空间流行病学与监测预警技术研究等热带病防控关键技术领域的科学研究。建立多病原、快速、灵敏、简便的现场检测技术,开展免疫可预防疾病病原体检测、监测及变异的研究;疑似预防接种不良反应的实验室甄别技术研究;新发和输入性传染病病原体检测技术体系构建;病原体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和建立;病原体生物信息学分析技术建立和生物信息库建设。
3、卫生检验学
建设临床检验标准化体系,组织实验室间质量评价和地区性质量控制计划。建立可溯源至国际最高计量水平的常规化学、临床免疫参考系统,增加临床血液体液检测质量监管覆盖面,全面提升临床检验项目质量监管能力。按照ISO/认可标准管理参考实验室;利用参考方法为正确度计划调查品赋值。采用研发的稳定、具备互换性且正确的样品开展常规化学正确度验证计划,探索解决实验室间检验结果的正确性和可比性问题。完善各亚学科发展,临床生化专业增加和完善包括酶类、蛋白、小分子代谢物、电解质等项目进一步的开发;临床免疫专业重点研制、开发白血病/淋巴瘤免疫表型分析室间质评质控品,建立更多小分子非肽类激素参考方法(E3等),开展皮质醇等正确度验证计划;临床血液体液专业逐步开展红、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测定、红细胞比容测定、血小板计数和凝血因子检测的正确度验证工作;临床微生物专业制定微生物原代培养平板的阅读规则等。
4、输血医学
在安全输血、输血免疫学、输血病毒学等亚学科中重点开展血液安全预警研究,逐步建立区域乃至国家级的血液安全数据库,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率。针对溶血性输血反应、输血相关急性肺损伤、输血相关移植物抗输注病等具有显著临床意义的输血反应开展深入研究。推广患者血液管理(PBM),建立PBM工作小组,试点建立PBM研究中心,开展多中心的PBM调查研究,开展输血前评估、输血中监测和输血后评价等方面的临床输血研究。深化血液成分病原体灭活的应用性及基础性研究,进一步改进以新型光敏计为核心的病原体灭活技术的可操作性,拓展该项技术的推广应用范围;扩大稀有血型库、单采血小板供者资料库、IgAD资料库;进一步探索免疫性输血反应机理,建立检测输血免疫应答发生频率与强度的新方法;开展血型检测国家级标准物质和室内质控品及其质控规则的研发和制定;探讨血小板输注无效的诱发机理,建立快捷、准确的新型检测,拟定预测和预防血小板输注无效的方案;研发新型血液成分制品,提高血液配合性输注,确保输血的安全、有效。
5、眼卫生学
探索建立具有上海市特点的儿童近视公共卫生健康管理模式;开展以人群为基础的近视流行病学研究,掌握本市人群近视的患病和发病情况及其主要危险因素;继续加强对儿童近视筛查、转诊、建档、随访和信息化管理等工作方法和模式的研究。开展近视干预试点研究,在开展干预试点的人群和学校实现近视发生率下降3-5%。开展眼病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掌握本市全人群盲和视觉损伤的眼病谱、致盲和视力损伤病因及其主要危险因素,明析现阶段本市各年龄段人群面临的主要公共卫生问题。开展主要致盲和视力损伤性眼病监测。开展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等传染性流行病学研究,掌握本市传染性眼病流行趋势,病原体流行和变异情况等。
6、慢病流行病学
开发以高血压、糖尿病、肿瘤为代表的主要慢病罹患风险评估工具,研究以控烟、营养、运动和跌倒干预为主的非药物治疗手段,获得适合社区环境的干预手段,设计针对不同风险等级的患者的慢性病并发疾病(或中间状态)的干预方案,对适宜技术进行集成和推广,降低常见慢病患者并发疾病的发生及其严重程度。
7、妇产科学
针对严重危害妇女健康的重大疾病防治,如卵巢癌、宫颈癌、乙肝、梅毒和艾滋病等开展研究。加强对诸如严重心律失常、心梗、重症肺炎、重症胰腺炎、肾功能衰竭、血液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等严重的孕产妇内外科合并症开展临床基础研究,提高危重孕产妇的诊治水平。建立急救转诊“绿色通道”,开展对口区和辖区危急重症孕产妇的接诊、转诊、会诊与救治工作,建立沟通工作机制,确保转诊、会诊与抢救绿色通道畅通。充分发挥综合抢救实力,积极筹建危重孕产妇监护病区,提高产科诊疗质量和诊治环境。
8、健康教育与促进学
探索和初步构建上海市居民健康行为监测体系,发展出一套适合测量我市居民健康行为的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制定健康行为监测项目方案,确定监测内容、监测点设置、监测指标、监测工作流程等,逐步将健康行为监测列为健康教育常规工作内容之一;根据监测方案,开展重点人群健康行为监测,了解我市一般人群、青少年和流动人口健康行为的分布特点和变化趋势;探索新型测量工具在健康行为测量中的应用;利用健康行为监测数据资料、健康档案等现有资料,研究编制健康行为指数,为制定健康促进策略和措施提供基础数据,为卫生政策的制定和健康促进项目的效果评估提供科学依据。在学校、医院及单位等重点场所开展健康促进的模式研究;以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干预及健康自我管理模式研究为切入点,开展社区健康促进及健康管理模式研究;以健康科普场馆的建设及教育模式研究、健康岛屿建设的需求与对策研究为抓手,探索建立健康教育示范基地,开展基于大数据的健康传播模式研究及应用,并利用微博、 1、申报重点学科负责人应具有长期从事相应的公共卫生实践、研究和教学的基础和经验,学术思路清晰,学术作风严谨,具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在同行中具有较高威望; 2、学科骨干人员应从事公共卫生实践、研究和教学工作,具有团队合作精神,在某一研究领域具有专长; 3、鼓励本市公共卫生建设有关单位发挥各自优势,联合申报;
4、学科建设依托单位和合作单位应为学科建设提供必要的工作场地和设备条件,对市卫生计生委建设经费给予1:1匹配,保证学科建设各项任务的顺利完成;
5、原则上重点学科负责人年龄不超过50周岁,具有正高职称。
6、申报单位牵头申报的项目不得超过2项。
(二)申报材料及报送要求
1、《上海市公共卫生重点学科建设申报书》,请用A4纸打印,一式三份,加盖公章,装入档案袋。档案袋上需标明申报重点学科名称、负责人姓名和单位。
2、附件证明材料一份。
3、《上海市公共卫生重点学科建设申报汇总表》,请用A4纸打印一份,加盖公章。
各单位要对提交的资料认真核实,确保资料的真实性。申报材料由单位统一报送,不接受课题组单独报送。书面申报材料于年11月20日前报送至科研科。
(三)联系方式
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科研管理处-/
市卫生计生委科教处、
附件:1、上海市公共卫生重点学科建设申报书
2、上海市公共卫生重点学科建设申报汇总表
(附件请从上海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科研管理平台白癜风的初期图片石家庄最好的白癜风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