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舸争流
——由中医、西医区别论中西医结合的内涵
98甲A苗德根
精彩内容中西医结合始于二十世纪初的中西医汇通,如张锡纯本着“衷中参西”的思想创“石膏阿司匹林汤”,60年代掀起中西医结合运动,并取得了以“中西医结合研究针麻、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为代表的以及从中药青蒿提取抗疟新药青蒿素、从青黛中提出治疗白血病新药靛玉红的中西医结合科研成果。但是在阴阳、脏象、证的实质,方剂配伍规律等的研究方面却出现很多的困惑,同时存在着中医和中西医结合、西医之间的学术争论。所以年中医、西医和中西医结合被确定为三支力量、长期发展、长期并存。直到今日,把中医学、中药学和西医学、西药学结合在一起,创造中国的新医学和新药学的“中西医结合”的愿望没能实现。关于中西医结合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止,既有支持,亦有反对,既有期望,批评之声也不绝于耳。中西医结合是功是过?中医、西医能不能结合?如果能结合,是以中医为主,还是以西医为主?还是有其他未出现的形式?理论体系的结合,方法论的引进,诊断手段的互用,临床疗效的互补?对于上述问题,运用比较的方法,从中国医学和西方医学的本质区别来认识,就很容易得出答案。西方医学进入中国后,中国就出现了中国医学(中医)、西方医学(西医)两大医学体系并存的局面。中医有悠久的发展历史、充实的理论体系、独特的诊疗形式、丰富的诊疗经验;而西医有开放的理论体系、严格的逻辑体系、先进的研究手段、兼容了现代科技。关于中医和西医之间的区别和不可通约性的论证纷纷纭纭,如文化背景、哲学体系、理论体系、方法论、证与病、使用药物等方面。但是中医和西医都是以人体生命科学为研究对象,都在临床实践中取得相当的临床疗效,故中医和西医之间有相关性、可比较性。
1中西医学区别的几个方面基础理论中医的理论经典《黄帝内经》集汉代以前中国医学的成就,成为中医理论的本源。中医的基础理论以阴阳学说、五行学说为纲,认为无形气是构成世界和人体的基本物质,气的运动和气化功能是维持人体正常功能的必要条件。中医以五脏为核心的脏象学说是中医人体结构和功能的理论体系,三因致病学说是中医的病因观。中医基础理论体现中医“天人相应”的整体观。
西医的基础理论由两大方面构成,解剖学、组织学、胚胎学、以及遗传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等构成西医对人体结构认识的理论部分;而生理学、病理学是从人体结构认识人体功能的理论部分。另外,关于病因的研究是通过实验,还原法发现了各种病原体、致病微生物和人体自身的基因或染色体的异常、营养缺乏等,微生物学、寄生虫学、免疫学由此开创和发展。
中医的基础理论是以研究人体功能为主、重功能而轻结构的;西医的基础理论是从研究人体结构开始,由结构到功能的。
诊断方式中医根据脏象学说,认为疾病“有诸内必行诸外”,形成“司外揣内”、“见微知著”等诊断特点,通过四诊合参而诊断疾病。辨证是中医的特色。
西医诊断有“实证主义”特点,通过问诊、物理检查、实验室辅助检查相互结合的手段,确保收集病人资料的客观性和准确性;而后明确病因,针对病因进行治疗。辨病是西医诊断的特色。
中医诊断辨病辩证相结合,依照整体观念考虑的是因某种疾病引起的人体功能状态的异常;西医为辨病诊断,探求的是人体机构的改变的病因或是因由于何种致病因素(病原体、自身异常、营养缺乏等)导致疾病的发生。
治疗中医治病的原则大体可归纳为调整人体阴阳平衡(人体功能的正常状态)和治病求本。
西医治病重视对结构的修饰和祛除病因,如果找不到病因则对症治疗。
药理药物中医用药以四气五味、升降浮沉为指导运用天然的动物、植物、矿物药治疗疾病。
西医以严格的药理实验研究药物的作用效果,探讨其作用机制,应用提纯的生物成分,微生物、化学合成药和生物制剂。
中医认识中药是从药物对人体功能的影响的角度出发,研究药物及药物对人体功能的调节作用;西医研究药物本身的结构,药物在人体中的吸收、代谢过程,及其对人体产生的药理作用。相对来说,中药成份复杂、不明确;西药成分单一、明确。
2从两种医学发展的历史轨迹——同源异流虽然对医学起源的有不同说法,有的认为医学起源于动物的“救护本能”,有的人为医学起源于“巫”,但是中西医都不例外的起源于人类同大自然的抗争中。公元前—年的中国和西方都经历文化医学的繁荣发展期,奠定中医基础的《黄帝内经》和西方医学巨著《希波克拉底全集》都在这个时期形成。两部著作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两部书都是总结了以前得医学成就,都认为疾病起源于自然的原因,自然界的运动变化必然会影响人的生理和病理的变化。两部书都强调整体观念,认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及人体生理模式与人体健康密不可分,疾病不仅是某一个器官发生改变,而是常常牵涉整个机体。双方都强调哲学的指导,《易》、道家学说、阴阳家学说等哲学深刻的影响着中医,而西方哲学家毕达哥拉斯、亚里士多德、德莫克利特的哲学思想也体现在《希波克拉底全集》中。
但是,中西医在以后的发展中走上了两条道路。公元前2世纪,中国出现了医圣张仲景;西方出现了医圣盖仑。张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而著《伤寒论杂病论》,开创了辨证论治的先河。而盖仑著述甚多,涉及解剖、生理、病理、卫生、药物、临床各科和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他是实验生理学的奠基人,如他观察离体动物的心脏搏动、结扎双侧输尿管测试排尿功能等,建立了重视实验的研究方法的医学体系。
之后,中国为中医学的发展提供了政治、经济的保障,中医就在以《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为基础上经过学术争鸣、理论的完善而不断发展,延续至今。而西方医学虽然经历了中世纪的摧残,但是到文艺复兴之后,在尊崇理性、面向自然、重视实践等开放思想的科学精神的倡导下,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病原学、免疫学都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3认知方式和方法论是保持两种医学自成体系的内因中医采用有机自然观,系统论,以悟性从功能的角度来认识人体和疾病。这是中医保持自身体系区别于西医而独立存在的内因。中医认为生命的本质是无形的“气”的生化运动,“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所以中医重视气、功能而轻形、结构。中医重视人体与自然界的关系,以人五行应自然界五行,以人的阴阳应自然界的阴阳。中医认为人是以五脏为中心的体系,由外感、内伤、或其他致病因素所致人体脏腑、机能失常即发为疾病。中医认识过程分为观察、体验、顿悟,体验是对表象的印象和体会,顿悟即由对现象的认识上升到本质的认识[2]。这是由中医重功能轻结构决定的。
西医采用构造自然观、还原论,以理性从结构—功能的角度来认识人体和疾病。这是西医保持自身医学发展方向而区别于中医的内因。西医认为人是机器,人体的各部分结构因有其结构而具备相应的功能,所以西医一直重视结构的研究。研究的方法是把人体拆分几个部分,从局部到整体进行研究认识。重视结构的研究决定了西医认识是从结构到功能的。西医认知过程是从感性到理性的,感性是收集资料、数据的过程,理性是分析、归纳、总结、推理、综合的过程。
4中西哲学影响是造成区别的根源中医将中国哲学和医学融合在一起,发展过程始终没有脱离哲学而独立存在。
《易》为中医理论中阴阳学说和脏象学说的源头,道家的思想深刻的影响着中医的理论的形成。道家认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其中“道”是宇宙的本原,万物的根本。老子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所以“道”是无形的,无形之中含有无限生机。中医理论中认为无形的气是生命的本原,所以中医重气轻形。和中国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西方主流哲学坚持“实物中心论”,哲学家留基波与德谟克利特提出了原子论,认为世界是“构成”的,而非“生成”的,因而人们致力于构成元素的分析。文艺复兴后又出现了“人是机器”论,而科学实验研究方法的确立和自然科学的发展为结构的深入提供保障,这引导着西方医学在结构方面的研究不断深入,直到后来的细胞、分子水平。
综上所述,中医和西医的本质区别是:中国医学是从表面现象上来观察人体功能的常与变,用“黑箱”理论认识生命现象和疾病,重在功能的调节,重功能而轻结构;西方医学是由微观到宏观、由局部到整体认识人体的结构,由结构到功能,结构、功能两者兼有,但功能是结构的功能。来认识人体生命现象和疾病,查找病因,针对病因确定治法。如果用形象的描述来比喻中西医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在平面中画一个圆,圆就代表人体,圆周就是人体的功能,圆周以外的各个点代表人体之外的各种因素,而圆面内的各个点代表人体的结构。中医研究的是圆周和圆周以外的各个点的关系,运用研究得来的规律来推求圆内的变化;而西医研究圆面各点与圆周的关系,其研究和发展方向是先研究每一个点,由各点到圆周,由圆心向圆周。由此可见,中医和西医的研究领域不重叠,但研究的方向是相向的。
既然中医、西医之间存在这么多的区别,那么中医和西医能相互结合吗?勿庸质疑,中医和西医都是以人体生命现象为研究对象,探讨人的生理、病理,指导临床实践并在疾病的预防、治疗等方面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药物是两种医学治疗疾病的主要手段,中药成份复杂而西药的成分较单一,大部分中药是有机物和无机物等多种成分的复合物,中药在由中医理论指导应用于临床发挥疗效过程中,必然存在其对人体产生作用的生物学基础,这是中医把功能研究和结构研究联系在一起的结合点。所以中西医是可以相互结合的,西医研究的是结构(功能的结构),中医研究的是功能(无结构的功能),他们的真正结合是功能和结构的结合,而不是理论的结合、手段的结合、形式的结合、临床的互补等表面上的结合、初级的结合。
中西医结合在中国已经进行了40余年,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如临床治疗中药西药配合使用。例如一般急症、重症,西医的治疗手段和西药作为主要治疗手段,但是对于急性胰腺炎,肠梗阻等应用中药保守治疗治疗为主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取得了满意的疗效。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成为中西医结合应用于临床的代表性的科研成果。对中医药药理的研究。青蒿素的发现与提取是中药药理最为成功的例子。但是,青蒿素研究的成功并不具有普遍意义。
同时也迎来了诸多批评和反对,认为一些做法对中医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如“证”实质的研究。中医“证”实质研究自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开始至今已有40多年的研究历程。对肾阳虚证、脾阳虚证的研究,瘀血证的研究被认为是中西医结合“证”的研究的成果,可是这些研究并没有给“证”的研究带来质的变化。而且,由于对“证”的动物模型的建立没有令人信服评价体系和标准,“证”的研究又蒙上了一层迷雾。还有对中医理论的改造。对阴阳实质的研究得出结论:阴阳的物质基础是CAMP和CGMP,实际证明研究和结论实际意义不大。中医诊断量化、客观化的研究,如脉诊仪的研究等一直被质疑。还有以中医理沦和观点来解释阐述西医理论的,如细菌、病毒就是邪气,免疫力就是正气,这种寻求中医理论的实证依据的探索没能为中医理论的发展提供帮助。
不成熟的中西医结合(“中国的新医药学”、“第三医学”)受到反对原因是的中西医结合学是一门边缘科学,它应当独立于中医和西医之外发展。而过去的中西医结合工作主要在中医领域中进行,受到“中医是原始医学、是落后的代表而西医是现代医学、是先进的代表”,“中医需要改造”等片面思想的影响,中西医结合演变成为“改造中医”、“中医现代化”。我们建立新医学的理想变成了借鉴西医的先进的技术手段来改造中医,从而造成中医没有按照自身发展规律发展、学习中医的人都变成了学习中西医结合的人的严重后果。
中西结合应当作为一门独立于中西医学之外的学科发展,既不从属于西医,也不影响中医,它应以中西医的理论和思维方式互参互补,临床优势互补为原则,利用两种医学之长,提高对人体科学的认识、对药物学的认识、提高临床疗效、研究疾病治疗的新方法。其研究领域可分为以下几方面:第一、两种医学相互借鉴,开辟医学理论研究的新途径。如果说西医学是绝对的理论的话,中医学则是相对理论。故两种医学有互参的可行性。中医学理论吸取了对人体解剖学的认识而建立的。早期的中医学对人体解剖的认识并不落后。《难经·四十二难》说:“肝重四斤四两”。经换算四斤四两即为克,与现代肝重接近。但中医对肝脏的解剖认识在形态、位置、毗邻、重量等大体解剖方面存在着简单、不准确等诸多缺点[4]。后来中医学的解剖学没有得到发展,只在人体“黑箱”之外进行研究。借鉴西医学对人体结构和功能的研究,可以为中医学理论提供人体“黑箱”内的参考依据。以中医学理论为指导,参以西医学,对资料进行整合分析,可能发展出对生命现象全新的认识理论。同样,西医学认识人体是通过还原法进行的,他运用了认识世界的一种重要的方法,但是他必须与认识整体的整体观、系统论方法相互补充。新的认识思路和研究方法的出现往往是由于新的方法论而引出的。第二、开展对中药、方剂的研究。用中医的理论为指导,采用西医先进的技术手段进行研究,探索中药作用的生物学基础;用中医的理论指导西药的运用,这都可能成为解读人体生命现象的钥匙。第三、中、西医临床的优势的互补,提高中西医结合的临床疗效和攻克疑难病的治疗。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中西医结合治疗不孕不育等都是典型范例。第四、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开展对中医针灸学、心理学、自然因素(六淫)等理论的深入研究,由此可能发现人体生命现象的新理论。
注本文选自中医天地第29期杂志图文编辑:木子心
北京去哪里医院看白癜风最好防治白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