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小龙虾
真是让人又爱又恨啊!
有人给它正名,可又有人说它不干净
到底能不能吃?
先来看一下武汉余先生的经历再说
▼
3盘小龙虾下肚
男子差点丢了命
又到了吃小龙虾的狂欢季,武汉的余先生为了尝鲜,一次吃下3盆小龙虾,结果差点送了命!
38岁的余先生体型偏胖,是个“好吃佬”。他一年前得过胆结石,但出院后没怎么管住嘴。
前日下午,他下班回家,就约了几位朋友去尝鲜油焖大虾。席间,余先生吃了3盆油焖大虾,喝了半斤白酒。当他买完单准备离开时,突然感觉腹部疼痛,趴在桌上休息了一下也不见缓解,医院。
到医院时,余先生整个后背已疼得无法靠卧了,并且出现呼吸困难、心慌等症状。CT检查发现,他的胰腺有渗出坏死,且血脂高出正常值近30倍,医生抽血竟抽出大半管油脂,诊断他患了脂源性重症急性胰腺炎,且胰头已经坏死,有生命危险。随后,医生为余先生进行了手术,清除了坏死的胰腺组织。目前,余先生已脱离危险。
医生介绍,胰腺炎的诱发因素有脂源性、胆源性及其他原因,余先生是高血脂诱发的。高血脂一般没有明显症状,很多人甚至不知道自己有,但一旦到达发病临界点,哪怕只是一口肥肉都会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平时喜欢吃大鱼大肉、体型偏胖的人要定期体检,以免血脂“爆表”带来危险。
余先生的病例并非个案。年6月,武汉男子井先生也因为食用斤小龙虾后突发重度胰腺炎,部分器官衰竭,险些丢了性命。
医生介绍,随着气温升高,急性胰腺炎患者人数呈增多态势。“这些患者往往较肥胖、高血脂,喜欢吃油腻食物和暴饮暴食,多数急性胰腺炎患者,还爱吸烟或酗酒。”
余先生这种情况
真的能算是小龙虾的错吗?
小龙虾表示很冤枉
不过,医生也说了
有些人真的是不适合吃小龙虾的!
哪些人不适宜吃小龙虾?
小龙虾虽然味美,但痛风、胰腺炎、胆囊炎、血脂高、有疖肿的患者不能吃小龙虾!此外,小龙虾为发物,很容易引起过敏,对于很多过敏体质者来说是不宜吃龙虾的,比如过敏性鼻炎、支气管炎、过敏性皮炎、哮喘等。此外,在吃中药期间也是不可以吃龙虾的。具体如下:
过敏体质者
如上所说,龙虾可致敏,可诱发过敏性鼻炎、过敏性皮炎患者发病,所以过敏体质者是不宜吃的。
患呼吸道疾病者
对于支气管炎、哮喘患者也是不易吃龙虾的,无论是支气管还是哮喘都是一种过敏性疾病,当人体受到过敏饮食刺激时,便会引起支气管痉挛,粘膜肿胀,分泌物增加,从而导致管腔狭窄,气道不畅,呼吸困难,从而诱发支气管炎和哮喘。
皮肤病患者
龙虾为发风之物,可使人阳气升发,虚火内扰,助生外丹内毒,可诱发皮肤类疾病,所以皮肤病人是不宜吃龙虾的。
吃中药者
龙虾为发物,可与中药发生反应,轻者会削弱功效,重者或危害身体健康。
是不是没有上面这些疾病
就可以放开了胃口大吃小龙虾呢?
错!大错特错!
如果小编告诉你:
大批龙虾检出违禁化学物!你还敢狂吃小龙虾吗?
大批龙虾检出违禁化学物!前两天,宁波镇海市场监管局的一次小龙虾快检结果,可能会让你倒点胃口。
镇海市场监管局对辖区17家小龙虾店快速检测,主要针对活体小龙虾的头、身进行重金属、抗生素、保鲜剂和孔雀石绿等检测,并检测烹饪小龙虾的底料是否含罂粟壳。
本次共抽检15批次,发现0多个疑似阳性结果。主要快检检出孔雀石绿、喃呋西林等原本不得检出的物质,十余家龙虾店的龙虾均有“问题”。
孔雀石绿是一种杀菌剂,不法经营户用来提高水产品运输过程中的存活率。这也是无公害水产养殖领域国家明令禁止添加的。
而喃呋西林是一种人工合成的抗菌药,可以治疗牲畜疾病。呋喃西林及其代谢物在动物源性食品中的残留可以通过食物链传递给人类,长期摄入会引起各种疾病。我国禁止在水产品中使用。
“快速检测检出的不合格指标,主要可能是在小龙虾养殖和运输环节添加的。”镇海市场监管局工作人员分析。
不过,快速检测并不能作为执法依据。快速检测是市场监管部门初步判定样品是否需要进一步检测的依据。只有法定程序的抽样检测和法定部门出具的定量检测报告才能成为执法的依据。
不会吧!!!
想吃小龙虾,都那么虐
可素
这种人为添加进去的化学物
真的能怪小龙虾本尊么?
小龙虾一定是被冤死的!
然而,吃小龙虾也是有讲究的
小龙虾有些部位不能吃小龙虾的头部是吸收并处理毒素最多的地方,也是最易积聚病原菌和寄生虫的部分。小龙虾的虾头部分千万不能食用。更不能生吃,严重的会导致肺吸虫病。
小龙虾的肠道等消化系统,往往容易聚集重金属,烹饪前应把虾线拉出来。
在搞不清楚虾子干净与否的情况下,虾黄要少吃,最好不吃。虾黄是龙虾的性腺,与肝脏挨一起,也容易受到污染。
说了这么多
到底能不能吃小龙虾?!
小编得出的结论是:
能吃,少吃
你身边爱吃龙虾的小伙伴
知道小龙虾的这些秘密吗?
赶紧转给他们看吧!
来源:现代金报、楚天都市报、综合网络
编辑:任旭萍
大家都在看太恐怖!撕开床垫,所有人都大声尖叫~教你把螨虫杀得片甲不留!
厦门将开通直达内蒙古特快列车,一起去大草原逛吃!逛吃!逛吃!
可能致儿童死亡!最近这些病进入高发期,很多孩子中招!
厦门日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