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的一天早晨
网约车老司机老田终于睁开了眼
一位护士走到床边说:
“你昏迷了两个多星期,终于醒来了!”
.
.
.
距离国际三八妇女节还有三天。
网约车生意好,老田想着多跑几单。
可到傍晚,他踩油门的脚开始没力气了,没多久,额头越来越热,全身开始不舒服。
凭着经验,他吃了感冒药,以为睡一觉就没事了,可第二天,高烧不退,喘气越来越难。
一早醒来,老田就高烧40度,更可怕的是,他胸中的那口气似乎被堵住了。
靠着最后一口气,老田向老婆发出求救。
老婆小美(化名)被老田吓住了,
他的脸都扭曲了,豆大的汗不停往外冒,张着口却喘不过气。
医院,老田就完全昏迷了!
没多久,他又从龙华医院,被诊断出患了流感。
很快,他被送进了ICU。
小美每天都在担惊受怕中度过。
医院下达6张病危通知书,老田的双肺都变白了,呼吸机的用氧浓度已经调到%,其他参数也几乎拧到了极限,但还是没有起色。
情况危在旦夕,然而,医院派来救他的竟然是一个“女司机”!
在老田昏迷的日子里,这位“女司机”带着一群医护人员,正在想尽各种办法把老田从鬼门关前拉回来。
每天,没有停止过对他的病例讨论:
最终,“女司机”决定,用比较经济的俯卧位通气帮助老田。
她组织了10人的医护团队,将斤的老田翻到俯卧位置,每天两次。
这一翻,不仅要防止人受伤,还要防止压到他身上大大小小的管,防止骨折、防止他眼压过高……每个动作都要细致入微。
终于,14天后,老田醒过来了,从斤瘦到斤。
“女司机”也不敢松懈,让老田在床上“蹬单车”,慢慢恢复身体机能。
老田向“女司机”保证:“以后一定要要锻炼身体,不能再被流感放倒了!”
“女司机”淡淡一笑:“我就是经常锻炼,身体特别好,要不怎么来ICU?”
这位“女司机”,就是刚刚获得广东省三八红旗手的——
虽然贵为“女司机”,但她比很多男司机还稳。
因为她专注地在重症医学科干了20年,谁都熬不过她,谁都没有她拼!
年,已留校工作了5年的刘雪燕,医院。
她将自己玩排球、羽毛球、田径的事都写在简历上,没想到,人事科领导一翻阅了她的简历,一眼看中这段体育光辉史。
刘雪燕就成了ICU唯二的女医生之一。
在重症医学20年,刘雪燕果真成为了科室里身体最好的医生,一年都没感冒,“当初老主任确实没看错,我身体还是很好。”
重症医学科是一门新兴学科,医院重症医学科,是深圳最早创建的。
然而,在20年前,这里只有12张病床,家属可以入内陪护,病房又紧张又忙乱。刘雪燕年轻时,也曾被“吓到”。
但不管时光如何流转,每天在ICU发生的生离死别,才是“吓”到年轻医生的一道坎——
有位高龄产妇刚生下一个小孩就头痛不已,后来被查出是“脑瘤晚期”,因此住进了ICU。家人每天就在她耳边轻声唤:
“阿莲,快回来,孩子还要你喂奶……”
可是,这些呼声也没唤回产妇,留下一子一女,这位产妇就走了!
来源:soogif
有的医护人员待不住了:“在临床待了5年的我,毅然转行。不是承受不了护士的艰辛,而是无法释然面对生离死别。”
面对这些生离死别,刘雪燕也揪心难受过,但后来她渐渐放下内心的这份挣扎。
“
我的前辈教会我,比起伤春悲秋,把精力放在救治患者上更有意义。
作为ICU医生,临床思维很重要,要整体考虑患者的身体状况,在争分夺秒地抢救病人中,还要冷静地抽丝剥茧剖析疑难病例。”
——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
刘雪燕
因此,在“学徒”时期,越是忙乱,她越要心无旁骛,学会冷静地分析病情,有时要在在床旁站立数小时,在抢救病人中,她逐渐掌握了重症感染、多脏器功能衰竭、严重创伤等危重症疾病的救治能力。
ICU吓退医生的另一道坎,还有坚决“不打折”的苦,光是熬夜就吓退了不少医生。
在当住院总医师时,有一次因抢救患者,刘雪燕连续两天两夜没合眼,直到患者病情稳定,她却因连续工作应激状态睡不着,只能服药才能睡着。
然而,这都还不算什么。作为女医生,刘雪燕还有着男医生难以想象的拼。
年刚生完孩子第二周,她就带着一块软垫子参加中级职称考试,“垫在屁股下,要不硬板凳坐着太难受。”
剖宫产后不到3个月,她就返回科室工作,很快担任科室住院总,医院,孩子只能“扔”给父母带。
“
主任除夕值夜班的次数很多。有一年,她的女儿甚至还来办公室陪她。只有在ICU盯着,她才不用悬着心念着病人。
别人新年倒数时,往往是她帮病人做心脏复苏盯着钟表的时候,零点那一刻,对她来说就是抢回生命的时刻。”
——医院重症医学科护士长
李威
今年的春节也不例外。年二十九那天,刘雪燕下班后回到家,刚吃了几口饭,就接到值班医生“有患者生命指征不好!”
医院,等患者平稳下来时,已经是晚上10点多,在这期间,所有抢救人员都没有时间喝一口水。
当晚,刘雪燕一直守着患者。第二天已是大年三十,昨晚抢救的患者生命体征已经稳定,但没想到,又有一个危重病人需要抢救。当天的抢救从上午11时持续到傍晚。
20年间,从ICU转岗的医生不少,但工作再辛苦,黑眼圈再大,刘雪燕都对ICU“不离不弃”。
即使中间有一段时间从重症医学科调走,她也是在急诊内科筹建急诊ICU。这份专注让她一步一步往上走,最终成为了重症医学科的学科带头人。
“
扎实的专业理论、广泛的病例学习、最新技术的引进与应用、各种危急重症的处理经历,才能锻造出一个合格的ICU主任。”
——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
刘雪燕
刘雪燕说,救治危重病人就是用医护人员全部智慧和爱心,不停地挡住死神不断伸出的镰刀。
直到看到悬崖之间,那条细如发丝的生命之路,想尽办法护送患者,在暴风雨中安然走过去。
年,29岁的二胎妈妈苗女士在生下一对双胞胎后,突发呼吸暂停,血压一度测不出,只能被转入ICU进一步抢救。
后经诊断是重症肺炎并重度ARDS,死亡率超过70%!
刘雪燕当机立断,用上代替人体心肺功能的ECMO。同时,为了让她肺里一部分泌物排出来,给她实行俯卧位通气。
但苗女士身上连接了大大小小7根管子,身体极其脆弱,要是一不小心压到鼻子眼睛,或是ECMO血管,都会致命。
这种情况下,刘雪燕和团队一起,每天都为苗女士翻2次身,40多天后,苗女士终于醒来。
“因为ICU的患者病情凶险,身体又脆弱,所以这20年的工作造就她的细致。”护士长说。即使倒一杯水,刘雪燕都会反复兑到适口的水温。
在重症监护病房中,15床的老头虽然睁着眼睛,但眼睛直勾勾地“盯”着天花板,身上插的管子不下7条,床边贴着老人和家人的照片。有人要在床旁讨论病情,刘雪燕用眼神示意不要说。
“
ICU的病人无法说话或手脚不能动,但他们是有知觉的,有的眼神能交流,有的你握着他们的手,可以感受到病人想法。”
——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
刘雪燕
所以,刘雪燕要求自己的“手下”:
查房时要和患者要有眼神交流,即使病人昏迷,也不能在他们面前说一些打击的话,保护好他们的隐私部位……“我们要像呵护新生儿那样保护他们。”
对重症医学的专注,常能让刘雪燕冷静地对疑难杂症进行抽丝剥茧,她发现,有些人及早治疗,是不用进ICU的。
年,吴先生因急性胰腺炎发多器官功能不全转到ICU抢救治疗。表面看是急性胰腺炎,可吴先生8年间总是反复发作。
这时候,刘雪燕发现,他的血脂极高,还有严重高血糖、高尿酸血症,符合高脂血症性胰腺炎的诊断,综合各种因素后,她判断吴先生是典型的家族性高脂血症。
通过治疗,他被抽出2瓶浓稠的黄色油脂,血脂恢复正常,腹痛症状随之好转。
刘雪燕意识到,如果严重高脂血症患者不能获得及时诊断治疗,反复进ICU,会给家庭带来沉重负担。与其被动接收,不如主动把他们拦住门外。
年底,她率先开设全市首家“高危高脂血症”门诊,这也是国内唯一一家由重症医学科开设的专病门诊,帮助不少患者绕道ICU。
做事的严谨和对事业专注不懈的追求,让刘雪燕即便在家做饭,都可以打开电脑一边工作,生活工作两不误。
尽管有时候忙得顾不上孩子,但这却给正准备参加高考的女儿竖立了一种另类的“榜样”。
-End-
资料来源:深圳商报记者郑建阳
赞精彩回顾程艮砥砺前行,我们的5年
李婷婷护理新媒体助力健康事业发展
我是谁?一个男护士!——全国男护士宣传片特别报道这个护理会,是一场男人的聚会!第6届全国男护士发展论坛举办!
接力来自一位护士的深思和呐喊
图文来源:深圳卫健委本期编辑:深院老李主编投稿邮箱:jlhnh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