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心治疗,医院ICU医护我们

文章来源:重症胰腺炎   发布时间:2021-3-15 18:29:42   点击数:
 关爱白癜风儿童 https://m-mip.39.net/nk/mip_4352775.html

不久前,钟南山院医院ICU科室引发共鸣——我们看的不是病,是病人。

每日面对生死,面对抉择,十多年的ICU经验,让该院ICU主任肖志荣感慨:医学不仅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人学。维持生命体征的ICU,离不开高精尖的科技、医护人员专业的知识,但更离不开对生命的敬畏。易小平是该院ICU副主任,擅长心血管病人的ICU救治,他的思考是,ICU不仅要考虑生命体征,还要考虑病人离开ICU的预后。“因此保护病人的器官功能,多学科合作,必须要前移。”

“半边人”的惊险抢救:除了抢救,还要做好心理安慰

经过20多天的ICU抢救,48岁的谢先生终于平安转回了骨外科普通病房接受继续治疗了。肖志荣和易小平说,这是一例严重创伤救治成功的典型病例,过程非常曲折、艰难,医院集体合作的结晶,让他们都非常振奋。

去年12月30日,谢先生在劳作时不慎被重物压伤右腰背部及双下肢,导致右腰背部皮肤及右下肢及左小腿完全离断。“不但整个右下肢都没有了,还有部分肛门缺损,来院时大出血,病人创伤性、失血性休克,情况非常危急。”肖志荣回忆。

入院后,医院为谢先生进行了双下肢清创、神经血管探查、残端修整、原位植皮、骨盆骨折克氏针固定等系列手术。手术室内汇集了该院骨外、普外、ICU、麻醉科、医务科的医护人员,该院业务院长丁建华亦坚守在此。肖志荣等参与抢救,并指导病人的输血、输液、液体复苏、抗休克治疗。“瞬间的大量出血消耗掉病人身体里的大量凝血因子,当时,他的凝血功能检查已经提示出现了弥漫性血管内失血,如果这个情况不能纠正,他就会发生大出血而死亡。”ICU医生给予其纠正贫血、改善凝血、补充血小板治疗。“病人命悬一线。他一边渗血,我们一边灌血,在整个抢救过程中等于换了两身的血。”肖志荣回忆。

祸不单行。术后一日,谢先生虽然神志转清,但双眼因休克和急性缺血视神经病变导致失明。突然的严重创伤再加上完全处于黑暗之中,病人大受打击,情绪极其低落。

此时,肖志荣认为,当下最重要的治疗是取得患者信任,让他心存信念,配合接下来的治疗。于是,值班的各位ICU医生,在他面前,绝不提起他的有关伤病,相反,会有意强调其病情的好转。比如,他不再口干了,说明容量补足了;他开始感光、能看到模糊影子了,提示视觉正在恢复等等。而考虑到他的年龄,以及是家里的顶梁柱,医院ICU特事特办,请他的家人做好消毒进入ICU给予一定时间的陪伴。家人的安慰,才能真正给他信心和信念。

今年1月22日,谢先生转出ICU到骨外科普通病房继续治疗,目前仍在住院恢复中。

重症胰腺炎抢救:除了细节,还是细节

进入ICU的病人,病情都很严重。救治能否成功,与治疗细节密切相关。

1月31日,70岁的邓伯晚餐一人吃完一只鸡,随后腹痛入院,医院急诊、消化内科以“急性胰腺炎”进行收治。入院后不料,邓伯腹痛、腹胀症状加重,血钙持续下降,腹部CT提示考虑重症胰腺炎,合并肺部感染、肾功能不全。2月2日,他被转ICU进行监护治疗。

入ICU后,患者病情加重,出现重症感染、呼吸衰竭、心衰、恶性心律失常、多器官功能衰竭等严重并发症。“当时已经出现极重度ARDS(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医生立即予以气管插管有创呼吸机辅助呼吸。重度ARDS本可行俯卧位通气,但由于这是一位重症胰腺炎病人,腹高压明显,不能俯卧位通气。肖志荣见状心急如焚。“如果患者腹压持续增高,必要时还要予以外科手术,这样会导致他的生存几率更低。”肖志荣一直守在病人床旁,她发现病人在正侧卧位时,血氧上升明显。不能俯卧位通气,那就正侧卧位通气。当晚,她交待当班医生守在病人床旁,协助护士每2小时予以左、右侧正侧卧位交替,以此改善通气。同时予以腹腔置管引流处理。当晚,医生为邓伯引流出黑红色液体ml。

经过一晚的坚守,患者第二天ARDS明显好转,氧合指数开始上升,ICU团队看到了一丝希望。

尽管如此,病人情况依然非常危急。ICU团队对其进行了危重病人评分,邓伯的预计死亡风险高达74.86%。在邓伯发生多器官功能衰竭(心、肺、肝、肾、血液)的情况下,该院多学科合作,共同救治病人。后来,邓伯又出现重症腹腔感染,ICU团队不断调整抗生素治疗方案。“我们救治方案围绕病人的病情随时改变,医护工作亦犹如在钢丝上行走,如履薄冰。在ICU内予以禁食、胃肠减压、抑制胰酶分泌、抗感染等对症及支持治疗后,邓伯的病情终于平稳了。

肖志荣和易小平告诉笔者,急性重症胰腺炎平均死亡率高达30-50%,该病人情况变化多,病情十分凶险,他们能够成功救治邓伯,与救治中一个个工作细节的创新和落实紧密相关。

学会安慰患者,学会和家属沟通

见惯了生死,肖志荣和易小平认为,医生,特别是ICU的医生,还要学会站在家属的立场,和家属沟通。

美国医生特鲁多的墓志铭是——有时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肖志荣等认为,这句话概括了他们的工作内容。

对于可治愈病人,医生当然要尽一切努力根治;但更多时候,限于现有知识和技术的制约,医生只能控制疾病、延缓疾病进展。“如果只想着治愈,反而很多时候不能达到目的,有时甚至会带来不好的影响。我们想一想,对晚期肿瘤病人,不顾一切地救治是否合适?”肖志荣表示。

在她和易小平的带领下,医院ICU的医护人员不但要加强业务学习,还要学习、适应与疾病共处,去控制疾病,尽量减少疾病带来的影响,需要时时帮助患者和家属,帮助他们正确理解疾病、对待疾病、治疗疾病;在对疾病束手无策,病人时日无多之时,医生更要需要尊重病人、安慰病人,保证患者应有的尊严,同时安慰家属,设身处地为家属着想。

他们希望通过这期健康周刊,让更多病人和家属了解到,ICU医生会尽力去治好你或者你家人的疾病。“无论什么情况,希望你们感受到——我们就在你的身边。”肖志荣说。

那有时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到底是什么呢?肖志荣提到前阵子上热搜的一张照片。“这话来说那些悉心照料老先生、陪他看夕阳的‘白衣天使’再恰当不过了。”

撰稿│朱洁李建辉唐奕欣张一璨

微编丨院办张一璨

校对丨院办周志晶张珍张一璨

审核丨院办李建辉

株洲医院医院

长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