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季节儿童常见传染病预防知识

文章来源:重症胰腺炎   发布时间:2022-9-5 13:37:09   点击数:
 

秋冬季儿童

常见传染病

随着秋冬季节的到来,天气日渐寒冷,幼儿机体适应能力下降,造成呼吸道传染病的蔓延扩散,为了加强传染病的防范意识,提高预防知识水平,下面重点讲解一下几种常见的秋冬季节传染病的预防知识。

01

手足口病

此病多发生在夏、秋季可散发亦可引起局部流行。以发热、口腔溃疡和手足疱疹为特征。手足口病通常在7-10天内痊愈,并发症不常见,极少病人可并发无菌性或病毒性脑膜炎,其症状是发热、头痛、颈直或背痛。传染源:手足口病是由柯萨奇病毒(A组16型)和肠道病毒(EV71)等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

传播途径:通过接触经粪--口途径传播,少数也可能通过呼吸道传播。

人群易感性:

人群对手足口病病毒普遍易感,感染后可获得免疫力,各年龄组均可感染发病,但防病实践中发现,患者主要为学龄前儿童,尤以3岁及以下年龄组发病率最高。临床症状:初始症状为低热、食欲减退、不适并常伴咽痛。发热1-2天后出现口腔溃疡,开始为红色小疱疹,然后常变为溃疡。口腔疱疹常见于舌、牙龈和口腔颊粘膜。1-2天后可见皮肤斑丘疹,有些为疱疹,皮疹不痒,常见于手掌和足底,也可见于臀部。

02

流行性感冒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通过空气飞沫传播,具有高度的传染性。流感不同于普通的感冒。本病多发于秋冬季,人群普遍易感。由于流感是病毒性传染病,因此预防措施非常重要。

传染源:

病人及隐性感染者。

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空气飞沫经呼吸道传播,多发于冬季和冬末春初。

主要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

⑴突然起病,畏寒、高热、头痛、全身酸痛、乏力等全身中毒症状。

⑵伴有轻度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咽痛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

⑶病程持续约一周。

03

麻疹

麻疹:由麻疹病毒引起,潜伏期8-12天,症状是口腔粘膜会出现灰白色小点,伴有咳嗽、流涕、高热39℃以上,其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

传染源:

病人是唯一传染病,患病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

传播途径:

麻疹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病人是唯一传染病,患病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

易感人群:

麻疹一般1-5岁小儿发病率最高

流行性腮腺炎

流行性腮腺炎:是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临床上以腮腺非化脓性肿胀疼痛,发热伴咀嚼受阻为特征,同时可侵犯其他器官引起脑膜炎、睾丸炎、卵巢炎、和胰腺炎,多发于儿童和青少年。

传染源:

病人和隐性感染者为传染源。病人自腮腺肿大前7日至肿大后9日有高度传染性。

传播途径:

主要经飞沫传播,密切接触者亦可传染。

易感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病例多发生在5-15岁人群。患病后可获得持久性免疫力。

临床表现:

多数以耳下部肿胀为首发症状,少数病例有发热、头痛、畏寒、肌肉酸痛、食欲不振、全身不适等症状。1-2日后腮腺逐渐肿大,肿大先从一侧开始,局部皮肤紧张发亮,表面发红,发热38度-40度不等。整个病程10-14日。

#传染病常见的预防措施#

秋冬季常见的传染病有手足口、流行性感冒、水痘、肺炎、麻疹、流行性腮腺炎等。这些均为呼吸道传染病,主要是通过空气飞沫传播的,因此常见的预防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种:

01

避免受凉

这段时间白天的气温还是比较高的,但是,早晚的气温较低,那么我们就要随气温变化增减衣物。冬季参加锻炼时,更要注意及时增减衣服,有些幼儿运动出汗老师和家长要及时帮幼儿脱衣服,等到“回冷”时就很容易着凉感冒了。

02

优化环境

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打喷嚏或咳嗽时应用手帕掩住口鼻,避免飞沫污染他人。

室内要定时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流通,每次不少于15分钟,使空气清新清洁,减少病菌,预防疾病。班上如果有幼儿已经发病要回家治疗,同时班级要进行消毒处理。在疾病高发期,尽量不到人多拥挤、空气浑浊的场所。

03

生活规律、多参加体育锻炼

加强体育锻炼,特别是户外锻炼,饮食要合理,不挑食,不偏食,以保证身体得到足够的营养。要多喝温开水或茶水,保持鼻黏膜和咽喉部的湿润,幼儿在园午睡也很重要,充足的睡眠能消除疲劳,调节人体各种机能,增强免疫力。

04

做好疾病管理工作

做到“六早”:

早预防、早发现、早报告、

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

把好三关:

1.晨、午检关;

2.入园前体检、每年定期体检关;

3.消毒、隔离、检疫关。

以上只是几种简单的秋季常见病,为防止其发生,主要做到及时增减衣物,注意饮食卫生,避开过敏源,治疗原发病。一旦出现相应症状,应及时看医生,不可自行滥用药物,以免病情加重。

扫描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