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性:医院里,ICU因为对病人全天候、全方位的监护,曾被成为“最安全的地方”。但在ICU,也有很多大大小小的失误。小到打针错了,某根管子脱落了,药物的剂量大了,大到把肠内营养液输到静脉这样灾难性的失误,时有发生。这跟ICU的工作环境有关:病人床边有无数的仪器,显示各种数字;也有很多管子,有些在病人的腹腔内,有的在血管或消化道内;人也很多,包括管床医生、护士、护工等,而护士每天还要转换班,这个过程中也容易出差错。影响安全性的因素非常多,它也始终是悬在医生头上的利剑。
精确的治疗:如今,科技发展到已经能“上天入海”,在非常微观的领域也都有了突破。但我们站在病人的床边,还是时常感到悲哀和无奈:我们其实并不知道某种药物的剂量是否真正适合他们。就拿输液这样“简单”的治疗来讲,我们往往并不知道药物进入病人体内是怎样代谢的,它潜在的病理生理机制是什么,也不清楚什么时候给的剂量是恰好的。连这么基础和重要的治疗,都没有准确的数据,临床上的控制并不精确。李维勤说:“这都是困扰ICU医生的问题。因此ICU今后的发展,我相信会往这个方向发展,实现真正精确的治疗。”
工作量:在中国,医生护士的工作量大,已经是一个共识。它直接影响了ICU的安全性和病人预后。大部分的护士都会花大量的精力在文书工作上,每天很严谨地记录大量的数据,而真正照顾病人的时间就被蚕食了。医生护士的工作量应该要有效地降下来,把他们还给病人。
信息化无疑是解决以上三大痛点的有效手段。现有的软件,在很多方面体现出了对临床的帮助,比以前进步了一小截。但大部分的IT系统还不够成熟,它们通常由工程师做出来,缺乏医生护士的参与,少了对临床需求的真实反应,加上操作复杂,反而成了护士新的负担,这是亟待改进的地方。李维勤说:“不过,我相信这都是前进过程中的阵痛。假以时日,这些问题一定能很好地解决。”
我们需要真正智能的信息化在8月25-28日南京举办的第八届全军重症医学年会上,李维勤牵头搭建了一个SmartICU,希望能把他心目中真正的智慧ICU表现在观众眼前。他解释说,随着技术的进步,现在的医疗器械越来越先进。呼吸机、监护仪、B超等等,更新换代非常快,它们也各自在信息化方面有了不错的发展。但病人床边空有一大堆机器,它们成了一个个信息的孤岛。不同厂家设备的端口很难开放,相互之间没有联系,科室的信息化并没有实质的改善:数据更多了,它们之间仍然是独立的,医生护士面临了更多的杂乱信息。临床真正需要的是,信息系统可以自动获取CRRT、导尿管、B超、呼吸机等各种信息,并把它们综合呈现、集中展示,甚至做出智能的分析。这样,医生就可以清楚地知道治疗是否合适。而这个,还只是初步的要求。更近一步的需求是,这个系统还能智能地学习,告诉医生病人液体过多、某个药物过量等提示。因此,人工智能在不远的将来,会是ICU的刚需;也最有可能在ICU实现突破。这次SmartICU的展示,仅仅是一个尝试和开端。以后的每一次会议,都会以这个形式展现ICU的趋势和需求,而且会一步一步地提升,下一次可能就会体现真正的信息互联和智能分析。李维勤说,希望这样的改变,促进精确管理的闭环和解决方案,帮助医生护士少犯错误,实现精确治疗。
今天,医生真正需要的是整体的解决方案,而不是单独的机器。例如,组合输液系统,虽然它的出现已经有一段时间,本身也可以做精确的药物控制,做简单的液体分析,但如果没有对液体平衡等方面的统计与分析,它对临床的价值就会打折扣。李维勤表示:“有的厂家提供的解决方案已经往前走了一步,更人性化地回应了临床护理的需求。我相信今后还会有更接近完美的系统。”
发展“没有围墙”的ICU李维勤说:“如果ICU只盯着病床上的那几个病人,我们的视野就会越来越小。ICU的病人大多来源于急诊和其他科室,如果只是被动接受这些末期的病人,ICU发挥的作用就会很小。要打开ICU的‘墙’,医院里高危的病人,甚至对ICU出去的病人,也要采取有效的监控、指导和帮助,发展“没有围墙”的ICU。”另外,大医院有很好的技术力量,医院在医疗资源上的可及性仍然很差,大医院应该提供帮助,这也契合当下医改的大趋势。“这次SmartICU的展示,我们演示了APnet这样的技术平台,它覆盖了全国医院,可以实现远程会诊、双向转诊和在线教育,让可能有危险的病人跟医生进行便捷的交流和沟通。互联网技术已经允许我们做得更方便、更贴近病人和医生。”
诊断更即时未来ICU发展的另一个趋势,当属床旁的即时检验(POCT)。POCT在急诊、重症一定会有广泛的应用。医院有集中的血气分析室,随着时代的发展,这样的检验已经可以在床旁进行。肝功能、心脏功能等等,都可以很快地知道测试结果。这也是未来发展的一个大方向。国内很多医疗器械企业已经在走这一条路,让临床医生可以快速知道病人的状况。这次也开辟了POCT的展区;医院新装修的ICU也设置了小的床边实验室。
对国产医疗器械:喜忧参半十多年前,在中国市场上销售的监护仪,还是一水的进口品牌,售价平均20万人民币左右。后来,国产品牌像冲进瓷器店的大象,打破了国外品牌垄断的局面,高性价比的国产货,带动国外品牌一起把价格降到了10万元以下。
见证了这个变化,李维勤说:“从个人角度来说,我感觉喜忧参半。国产厂家发展迅速,在很多领域逐渐替代了部分国外品牌,让整个成本大大降下来,对于患者来说无疑是福音。但另一方面,我们也能发现很多隐忧。我曾参加过科技部相关的座谈会,大家提出一个疑问:不少国家牵头的项目中,国际先进水平的成果、专利都转化给了企业,但若干年后这个产品却不见了,原因是什么?答案很明显:企业不挣钱,没有驱动力投入产品的进一步研发和迭代。在中国新常态的经济和社会环境下,过去‘桌底下的交易’不能再做了,那么,要打开市场还能用什么科学和有效的办法呢?很多国产产品在性能上并不差,但在市场推广的方法和模式上要转变,这一点可以向国外品牌学习:深入了解临床的需求,请医生参与进行解决方案的研发,让产品真正解决若干个临床问题;另外,通过建立培训中心这样的方式,让医生护士感受到产品为他们工作带来的改善,例如蛇牌学院,通过培训来做学术推广。当然,还有核心技术的问题,比方说目前POCT领域很多核心技术还掌握在外国人手上,中国企业要在这方面花功夫。不过我相信这种状况会逐步改善,我对国产厂家有信心。”
医生成网红,是个好事情8年前,微博还正当红。网络上时常能看到网友们对医生的吐槽,却鲜有医生回应。白岩松曾经为医生抱不平说,医生都已经在病房里忙得吃不上饭了,哪有时间刷微博、打口水仗?
而如今,时代变了。医生也有了网红,急诊女超人于莺、张强医生、烧伤科阿宝……大量医生护士加入自媒体,向公众发出了越来越强的声音。北京治疗白癜风到底花多少钱北京治疗白癜风要多少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