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研究主要探讨肠内营养护理在ICU重症胰腺炎治疗过程中的应用效果及护理干预,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我院ICU收治的重症胰腺炎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中男18例,女12例;年龄30~67(48.52±7.56)岁;对照组中男20例,女10例,年龄31~68(49.51±7.58)岁。2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实行常规肠外营养支持,患者禁食后给予其常规抗感染以及中心静脉置管输注肠外营养液治疗,同时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
观察组实行肠内营养护理,患者入院后48h在其空肠内放置鼻空肠导管,然后泵注肠内营养混悬液,将滴速保持在45ml/h,连续治疗7d。(1)心理护理:由于病情的影响,患者会出现较为严重的心理障碍,导致其治疗依从性不断降低,护理人员需要评估患者的心理状态,对其进行针对性心理疏导,向患者详细讲解肠内营养支持的重要性,告知其置管中可能会发生的不良反应,以此来提高患者的积极性。(2)营养管护理: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同时观察营养管的脱出、曲折、沉淀物以及堵塞情况,并且每天使用氯化钠溶液清洗管道,将给药速度、浓度以及药液的温度保持在合理范围内,输注期间观察患者的不良反应,若患者出现腹痛或腹泻症状时需要停止输注,并更换为静脉营养。(3)并发症护理:在肠内营养供给期间需要加强巡视,观察营养管的通畅情况,避免出现导管脱出、曲折以及堵塞情况,同时还要对营养液的成分比例进行控制,避免患者出现糖脂代谢异常现象。另外,还需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对营养液的悬挂时间进行控制,合理保存营养液,避免细菌感染,为避免患者发生误吸现象还要在输注期间进行胃肠减压或将床头抬高。
1.3疗效评价指标
观察2组护理前后血清淀粉酶、血清白蛋白、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IL-6、APACHE-Ⅱ评分以及并发症发生率。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应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应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护理前后相关指标比较
2组护理前血清淀粉酶、血清白蛋白、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IL-6、APACHE-Ⅱ评分数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2组血清淀粉酶、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IL-6、APACHE-Ⅱ评分数值较治疗前降低,血清白蛋白较治疗前升高,且观察组血清淀粉酶、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IL-6、APACHE-Ⅱ评分相对于对照组较低,血清白蛋白相对于对照组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2.2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出现管道移位1例、误吸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6.67%(2/30);对照组出现管道脱落2例、管道移位2例、管道堵塞2例、误吸2例,并发症发生率为26.67%(8/30),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P<0.05)。
3、讨论
重症胰腺炎患者体内的蛋白质分解较快,会消耗大量的营养物质,机体缺乏营养会导致免疫力低下,患者极易发生感染等并发症,在此期间加强营养支持至关重要,不但可改善患者的营养状态,还可提高其生存质量。
本次研究中,观察组血清淀粉酶、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IL-6、APACHE-Ⅱ评分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相对于对照组较低,血清白蛋白相对于对照组较高(P<0.01或P<0.05)。原因分析:(1)肠内营养护理相对于肠外营养来说更便捷有效,可将鼻饲管直接插入患者的胃中给予其有效的营养支持,肠内营养比肠外营养存在更多优势,肠内营养更符合患者的生理状况,在给予营养支持的同时还可维持患者肠道功能的完整性,可有效预防胃肠功能紊乱等现象的发生。另外,肠内营养还可维持患者肠道结构的完整性,不但可减少相关并发症,还可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进而有效改善患者预后。(2)在进行肠内营养护理的同时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