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的寒冬,李冬纯在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出生了,家里总共4个孩子,他是老大。
很多年后的今天,他回忆起家里的情况时,只用了一句话来形容,“每年冬天不借红薯干,我们家都没法熬过去”,也正是在这样的一个家庭环境里,他凭借着自己超乎寻常的毅力和努力,成了家里唯一一个大学生。
为了一句话他走上从医之路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李冬纯从小就非常好学,他把自己所有时间都用来学习。为了节省本子纸,家里土墙上被他用碎砖块写满了习题,写完再抹平重新写。就这样,他以优异的成绩从村里来到城里的高中上学。被问及是否因为自己学习好,才有机会上大学时,他说不是,弟妹们都学习好,但是家里唯一的一个机会给了他。所以直到今天,他仍然对自己的弟妹们很愧疚。
刚来到城里时,巨大的恐慌填满他的内心。由于一直在农村,从来没进过城,第一次去公共澡堂的他,吓得不敢脱衣服。也正是在这样的一种状态下,一个人走进了他的内心,就是他的英语老师。当看到李冬纯为了节省本子在操场地上做题时,英语老师注意到了这个好学的孩子,他把自己用完的备课本送给李冬纯当练习本,课余时间给他单独补课,就这样日复一日,老师的关心激起了李冬纯强大的求知欲望。
长时间相处下来,李冬纯发现老师的眼睛不好,经常用药,但是不见起色。医院看看,说不能耽误,得到的答案却是“进了庙门,不一定能见到真和尚。”也就是这句话,让李冬纯下决心学医,他想当个有真才实学的好医生。
跨学医院ICU
毕业后,医院心内科工作。年,他负责筹建医院重症医学科。面对着这个国内仅有十余家、省内只有一两家的新兴学科,李冬纯又跟自己较劲起来了,他在心里默默念叨,要做就做最好。
医院的危重患者抢救中心,重症医学科救治水平如何、设备是否先进,医院综合水平的重要标志,医院现代化的显著标志之一。为了做到更好,他带领几名医护人员从基本建设做起,绘制图纸、改造病房、制定制度、人员培训,在最短的时间内使科室初具规模。
科室成立后,他又开始潜心钻研和学习新技术、新业务,每天都上网浏览医学知识,光是读书笔记他就写了30余万字。凭着自己爱钻研爱学习的劲头,使得重症医学科的业务水平不断扩宽延深,成功救治了肺栓塞、难治性心衰、严重多发伤、重症感染、急性重症胰腺炎、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等危重患者余例,救治成功率达80%以上,并有两项技术处于全国领先地位。而他也多次被省上邀请督导检查地市级重症医学质控中心建设工作,同时分享自己的宝贵经验。
救死扶伤他牢记医者使命
重症医学科,两扇大门。墙外是家属的焦虑,墙内是与死神争分夺秒的抗争。作为科主任,他带领医护人员每年不断地重演一个个救死扶伤感动人生的精彩故事,为医生这个神圣职业争光添彩。
生命是顽强的,也是脆弱的。他说,在病人面前我们是强者,但在疾病面前我们也是弱者。来到重症医学科的患者,都是在死亡边缘徘徊,所以我们必须要有高度的责任心,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