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研究采用谷氨酰胺联合乌司他丁、亚胺培南治疗急性重症胰腺炎,探讨联合用药对患者肠黏膜屏障功能和营养状态的影响,结果报告如下。
0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年3月至年3医院收治的急性重症胰腺炎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40例。对照组:男22例,女18例;年龄25~77岁,平均年龄(49.65±6.43)岁;病程3~41h,平均(18.44±2.86)h。治疗组:男24例,女16例;年龄26~79岁,平均年龄(50.27±6.51)岁;病程4~44h,平均(17.97±2.59)h。2组年龄、性别比、病程、体重指数(BMI)和APACHEⅡ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诊断标准
参照年中华医学会制定的急性重症胰腺炎诊断标准,患者存在明显的腹痛、腹胀、恶心呕吐、腹膜刺激征、肠鸣音减弱或消失等症状体征,可并发一个或多个脏器功能障碍或出现胰腺脓肿、坏死、假性囊肿等局部并发症,APACHEⅡ评分>8分,CT分级≥Ⅱ级。
1.3纳入与排除标准
1.3.1纳入标准:①符合急性重症胰腺炎诊断标准,且发病时间≤48h;②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3.2排除标准:①合并感染、外伤、消化道出血者;②合并心、肝、肺、肾等重要脏器功能不全或血液系统疾病患者;③妊娠或哺乳期女性;④药物过敏者。
1.4治疗方法
2组入院后给予吸氧、禁食水、纠正水电解质紊乱、胃肠减压、抑酸等常规综合治疗。对照组给予亚胺培南和乌司他丁,亚胺培南1g/次,2次/d,静脉滴注;乌司他丁20kU溶于10ml0.9%氯化钠溶液,静脉注射。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谷氨酰胺,20g/次,1次/d,静脉滴注。2周为1个疗程。
1.5观察指标
观察2组血清D-乳酸、二胺氧化酶(DAO)、尿乳果糖/甘露醇(L/M)、血浆内皮素(ET)、一氧化氮(NO)、血栓素B2(TXB2)和6-酮-前列腺素F1a(6-keto-PGF1a)、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白蛋白(ALB)、转铁蛋白(TF)水平变化。
1.6检测方法
1.6.1血清D-乳酸、DAO及尿L/M: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血清D-乳酸、DAO水。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尿L/M水平。
1.6.2血浆ET、NO、TXB2、6-keto-PGF1a: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测定血浆ET、NO、TXB2、6-keto-PGF1a水平。
1.6.3血浆MDA:采用硫代巴比妥酸法测定血浆MDA的水平。采用黄嘌呤氧化酶法测定血浆SOD的水平。
1.6.4血浆ALB、TF: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测定血浆ALB、TF水平。
1.7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10.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02
结果
2.12组血清D-乳酸、DAO及尿L/M比较
治疗前2组血清D-乳酸、DAO及尿L/M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血清D-乳酸、DAO及尿L/M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D-乳酸、DAO及尿L/M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图1。
2.22组血浆ET、NO、TXB2、6-keto-PGF1a比较
治疗前2组血浆ET、NO、TXB2、6-keto-PGF1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血浆ET、NO、TXB2均显著降低,6-keto-PGF1a均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ET、NO、TXB2低于对照组,6-keto-PGF1a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图2。
2.32组血浆MDA、SOD比较
治疗前2组血浆MDA和SO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血浆MDA均显著降低,SOD均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血浆MDA低于对照组,SOD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4,图3。
2.42组血浆ALB、TF比较
治疗前2组血浆ALB和TF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血浆ALB、TF均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血浆ALB和TF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5,图4。
03
讨论
正常情况下肠黏膜存在机械屏障、化学屏障、生物屏障等多种屏障功能,能保护肠道抵御细菌、化学刺激等致病因素损伤和攻击。然而,缺血-再灌注损伤、炎性反应、细胞凋亡等多种原因均可造成肠黏膜屏障功能障碍和肠黏膜通透性增高,细菌或其他病原微生物及内毒素可通过受损的肠黏膜进入血液循环,导致炎性反应进一步加重,从而使机体出现菌血症、脓毒血症、休克等并发症,严重者甚至出现全身性炎性反应综合征和多器官功能衰竭。研究表明,肠黏膜屏障功能障碍在急性重症胰腺炎发病中的作用得到广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