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烟
吸烟是我国疾病负担的第2位危险因素,年吸烟造成我国万人死亡。年中国成人烟草调查显示,中国15岁及以上人群现在吸烟率为27.7%,现在吸烟人数达到3.16亿。男性现在吸烟率为52.1%,女性为2.7%。此外,我国约有7.4亿人受到二手烟暴露危害,其中儿童约1.8亿。国内外大量流行病学研究表明无论是主动吸烟或是被动吸入二手烟都会增加冠心病、脑卒中、心力衰竭等心血管病发病和死亡风险,并且不存在安全吸烟剂量,吸烟量越大、年限越长、开始吸烟年龄越小,心血管病风险越大。
推荐
1.吸烟是心血管代谢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并且效应较强,推荐避免吸入任何形式的烟草(Ⅰ类推荐,A级证据)。
2.对吸烟者反复提供戒烟建议,帮助其戒烟(Ⅰ类推荐,B级证据)。
3.避免被动吸烟(Ⅰ类推荐,B级证据)。
4.避免主动或被动吸入电子烟(Ⅰ类推荐,B级证据)。
戒烟可以降低冠心病、脑卒中等心血管病发病和死亡风险。戒烟后,心血管病发病风险迅速降低,戒烟时间越长,心血管健康获益越大。鼓励各年龄段吸烟者戒烟。研究表明,30、40或50岁时戒烟可分别延长约10、9或6年的预期寿命。
医疗服务机构应当结合吸烟者既往病史和个人情况为其提供专业的戒烟指导,使其了解吸烟危害,戒烟步骤,以及可能遇到的困难和解决办法。同时动员家人和朋友帮助吸烟者戒烟。此外,各级政府应当制定有效的控烟法规,加大宣传力度,防止青少年吸烟,减少被动吸烟,为公众创造无烟环境。
我国有3.1%的人使用过电子烟,其中以15~24岁的年轻人为主,使用率为4.1%。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指出,电子烟产生的气溶胶含有多种有毒有害物质。年,针对2项干预性研究的荟萃分析提示吸入电子烟会损伤血管内皮功能、增加动脉僵硬度;另一项针对前瞻性队列研究的荟萃分析发现电子烟使用容易诱导青少年尝试吸传统卷烟,相关的健康危害问题应引起高度重视。
限制饮酒
推荐
1.对于饮酒者应限制每天酒精摄入量:成年男性25g,成年女性15g;或酒精摄入量每周≤g。肝肾功能不良、高血压、心房颤动、怀孕者不应饮酒(Ⅰ类推荐,B级证据)。
2.对于糖尿病患者不推荐饮酒,若饮酒应警惕酒精可能引发的低血糖,避免空腹饮酒(Ⅰ类推荐,C级证据)。
3.不建议不饮酒者通过少量饮酒预防心血管病(Ⅰ类推荐,C级证据)。
全球疾病负担工作组对个国家和地区年的饮酒状况进行了评估,我国15岁以上男性、女性当前饮酒率分别为48%和16%;年全球因长期饮酒导致的死亡高达万,其中67万发生在中国。
饮酒与心血管病之间的关系复杂。一项针对长期队列随访研究的荟萃分析发现适量饮酒可以降低缺血性心脏病发生风险。每天适量饮酒还可升高HDL-C、载脂蛋白A1和脂联素水平。但是,饮酒过量会增加脑卒中、心房颤动和心力衰竭发生风险。整合传统流行病学和遗传学的研究发现,饮酒显著增加血压水平、脑卒中发生风险,且呈剂量反应关系。
WHO提出安全饮酒界限为男性每天不超过40g酒精,女性不超过20g酒精。在中国营养学会发布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建议每天摄入酒精量为成年男性25g,成年女性15g。对于糖尿病患者,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发布的《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中不推荐饮酒。另外,糖尿病患者应当警惕饮酒可能引发低血糖,避免空腹饮酒。全球疾病负担工作组年发表的最新研究认为,饮酒不存在安全阈值,不饮酒的总健康风险最低。同年的另一项研究表明,对于饮酒者建议每周酒精摄入量不宜超过g。此外,肝肾功能不良、高血压、心房颤动、怀孕者不应饮酒。酒精摄入量的计算公式为:饮酒量(ml)×酒精含量(%,V/V)/×0.8(g/ml)。例如,饮用白酒1两(即50ml),酒瓶标示的酒精含量为52度(即52%,V/V),实际酒精摄入量为50(ml)×52/×0.8(g/ml)=20.8(g)酒精。
过量饮酒还与多种健康风险相关,如2型糖尿病、神经精神障碍疾病、肝硬化和急慢性胰腺炎、癌症等。过量饮酒也会导致血液中的尿酸含量升高,诱发痛风发作。考虑到饮酒引起的综合健康风险可能大于潜在的心血管健康获益,因此不建议不饮酒者通过少量饮酒预防心血管病。
小结
我国心血管代谢疾病的治疗占用了大量的社会医疗与卫生资源,并造成了巨大的家庭和社会经济负担。在我国老龄化、城镇化不断加快,生活方式危险因素流行尚未得到有效遏制的背景下,动员社会各方力量广泛参与,提高公众的健康素养水平和主动健康的意识,重点加强合理膳食、适量增加身体活动、保持健康体重、戒烟限酒等生活方式的科学指导,促进健康生活方式在人群的普及,将是改善我国居民心血管代谢健康状况的重要途径,有助于推进健康中国行动的具体实施。
来源:中国健康生活方式预防心血管代谢疾病指南
编辑:李晨阳
编审:夏莹
医院营养科
有下列情况,建议您进行营养门诊
1.不明原因的体重下降、食欲减退,厌食,经常感觉身体虚弱、疲惫无力亚健康状态
2.肥胖,多囊卵巢综合征、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痛风、脂肪肝、肾病·、贫血等
3.外科术后、肿瘤放化疗期间及康复期营养不良
4.慢性腹泻、便秘
5.备孕,妊娠期(妊娠期糖尿病)、哺乳期
6.婴幼儿、学龄前、学龄期,青少年营养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