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医从教50载,高山仰止传身教遗体捐献者

文章来源:重症胰腺炎   发布时间:2020-12-8 17:18:01   点击数:
 

今天中午在B1楼前举办了医学技术学院级全体新生的生命教育,在听了王德尚老师和施福华老师的遗体捐献事迹后,很多同学为两位老师无私的奉献精神深深动容,下面跟随小编的脚步再来回顾一下王德尚老师的生平事迹吧!

王德尚老师

83岁的王德尚老师是浙江缙云人,年9月参加工作,中专高级讲师、副主任医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浙江省宁波市第八届、第九届、第十届委员会委员。年3月4日18时10分因脑血管大面积破裂在宁波市南山老年疗养院逝世,享年83岁。

王德尚老师的一生,是勤勉有为的一生,是用心研习的一生,奋斗进取的一生!

医、教、研三结合,从医从教50年

王德尚老师年8月毕业于浙江医学院医疗系,年9月起在宁波医学专科学校担任病理教师;参与编写过《病理学及疾病概要》等国家级、省市级等教材;工作期间曾四次获评宁波卫生学校先进工作者、两次获评宁波市自然科学优秀论文奖,退休以后仍坚持从医执教,医院从事病理相关工作。王德尚老师一直以来坚持医、教、研三结合,在临床病理工作第一战线上勤奋工作50年。

王德尚老师的同事俞文英医师在接受采访时动情地说:“在学校,他是从事病理教学的老师;在医院里,他又是病理诊断医生,既从事外科病理,还进行尸体解剖,解决医疗纠纷及法医问题。他是宁波病理界的骄傲,是每一个病理人的骄傲。”

宁波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周立峰老师说:“工作中,王老师不仅发放计算机图文报告,还为他们开设各系统的讲习班,做教学片,带领他们学习各种理论知识,在多头显微镜下讲解各种疾病的特点和鉴别诊断。长年的工作使王老师积劳成疾,他患过小中风,得过重症胰腺炎,但他乐观的生活态度,永不服老的专业精神,使他在病愈后继续发挥余热。”

燃情约定献遗体,高山仰止传身教

王德尚老师的夫人施福华女士也是一名医生,年患肺炎呼吸衰竭去世后也已经把遗体捐献给了宁波卫生职业技术学院。继施福华女士办理遗体捐献愿望不久,受夫人的鼓励和影响,希望能与夫人生死与共,同时也是因为自己是个病理医生,深知遗体对医学研究和培养学生的意义,王德尚老师毅然也向红十字会提出遗体捐献的申请。王德尚老师在遗书中写到“学习我夫人的死亡观,将来万一我意外事故身亡,可将我有用的器官无条件地捐献给有用的人,我虽死犹生,我的部分器官将活在世上,这是我生命的实实在在的延续,为他人造福,让我平静安详自然优逝,将我的遗体捐献给医学科学事业。”

热爱就是以身相许,王德尚和施福华伉俪留给下一代的子孙,留给下一代医学生们,是满满的爱,是难以割舍的牵挂。我们永远铭记你们的教诲,并沿着你们的足迹继续前行。温润如玉,送两位和善老人;克勤克俭,树千仞学人丰碑。

勤父慈母永在我心,神仙伉俪天堂相聚

王德尚老师的女儿王菁女士回忆了父母的生前往事:

母亲是我认识的人中最富有爱心,最具有浪漫情怀的女人。直到晚年都在为贫困山区和孤儿院孩子们打毛衣,捐款捐物。退休后热心社区服务,有一次见到小区一位大爷突然晕倒,毫不犹豫上前施行心肺复苏,但最终那位老人还是离开了人世,这件事母亲念叨了许久,觉得自己做得还不够好。年11月,常年痛风性肾病,慢性肾功能不全的母亲决定将自己的遗体捐献给医学研究,直到年4月14日最终因肾衰离世,十几年来,通往天堂的路布满荆棘,母亲一直‘在坚强乐观地与病魔斗争中生活,爱着并坚持着,最后全身心奉献给了她热爱的社会。

父亲是最勤奋刻苦的人。从母亲所认识的父亲小时候开始,父亲就是一个不讲究吃穿,一心只知道读书、工作、做家务。自打我们小时候,印象中的父亲就是每天清晨醒来第一声脚步,第一缕灯光,第一本笔记,第一个晨读……给全家买菜、打水、倒马桶、做早餐,完成全部的家务活,学习、工作、写书诊断也是在早上进行,所以我认为父亲是不需要睡觉的神人。退休后的父亲医院服务,老人家一天奔波于基层之间,路上经常只吃一些医院,他的精神鼓舞着基层年轻医师,受到了广泛的尊重。父亲的勤奋努力给我们全家树立了榜样,我们的家风是:勤奋工作,努力生活”。

宁波卫生职业技术学院每年新生入学的始业教育都会有生命教育活动,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告诫学子:“人体标本是具有非凡勇气的遗体捐献者们生命的另一种延续,敬重无语良师,志做医学精英。”

向这对为共和国医学事业燃烧到生命最后一刻,又毫无保留奉献了自己一切的医学伉俪王德尚、施福华老师

致敬!

·END·

编辑:宋科泽

责编:侯曦煜

审核:宋科泽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