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诊医生迅速给予完善的各项辅助检查,结果提示患者白细胞稍高,但肝酶接近正常值的10倍。进一步的腹部检查又排除了胰腺炎、穿孔等疾病后,医生们考虑患者疑似因食不洁物而引起的胃肠道感染,并造成了肝功能损害。为了进一步治疗,将患者收入急诊病房。
此时的医生疑惑重重,为什么对症用药了,效果并不明显。也许源头仍然是在病史上。医生们再次回到病床前,反复向患者询问病史,这一问,患者才道出事实情况:原来,她3天前自行至杨浦区某公园采摘大量蘑菇并食用,之后就出现了症状,她的爱人也进食了少量相同的蘑菇,出现了类似的症状。
这一情况立即引起病房医生重视,医院急诊科迅速成立专家小组,考虑该患者极有可能是误食大量有毒蘑菇造成的肝损及胃肠道症状。当即决定转入急诊重症监护室(EICU),并给予血液净化治疗,清除体内剩余毒素。
为了对症治疗,医生们开始查阅起相关文献、咨询植物专家,搜寻这种野生菌菇的品种。
最终,在各方的努力下,专家们怀疑患者进食的可能是一种名为肉褐鳞环柄菇或称肉褐鳞小伞,学名Lepiotabrunneo-incarna的菌种,含剧毒(对人体)。
其发病初期为胃肠炎症状,继发肝肾功能损害,然后会出现中枢神经系统累及,表现为烦躁、抽搐、昏迷,死亡率极高。治疗上,国内外并没有统一的标准,尚无治疗毒蘑菇的特效药,主要以早期的血液净化、脏器功能支持以及维持水电解质平衡为主。
患者采摘的剩余蘑菇经过积极治疗,患者在入EICU第三天,情况得以好转,救治的紧张氛围才有了些许缓解。与此同时,医生们还根据患者爱人的症状和体征,给予了相应的治疗。目前两人生命体征平稳,各项指标好转中。
据了解,上周位于普陀区、医院也收治了因采食蘑菇中毒的病人,目前仍未脱离危险。
因进入梅雨季节,雨水多、湿度大,7月以来上海部分地区进入毒蘑菇高发阶段,自7月1日至7日,相继有杨浦区、宝山区等地至少3个家庭4人次因误食肉褐鳞环柄菇毒蘑菇中毒。此种蘑菇生长于雪松下,具有极毒的环肽毒素,误食会造成肝脏衰竭,因有6-24小时的假逾期,往往会造成误诊。若不及时治疗,轻者造成十几至几十万元的财产损失,重则丢失性命。
如吃完蘑菇后如感不适,包括恶心、头晕、呕吐、幻视、幻听医院治疗;有些人进食毒蘑菇不会马上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这类患者也不要掉以轻心;如果来不及就医,应立即采用简易的方法进行催吐、洗胃、灌肠等处理,尽快排出体内尚未被吸收的残余蘑菇从而减轻有毒物质的吸收,防止病情加重,医院进行诊治。
由于野生蘑菇的形态多种多样,非专业人员仅凭经验,靠形态、气味、颜色等特征来辨识非常困难,专家表示,不采、不买、不吃野生蘑菇是预防和控制毒蘑菇中毒的关键。
供稿:健康教育科王泽桥
编辑:王泽桥
审稿:张勤丽孟杨宗莲
热点文章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