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摸脉,到底是在摸什么

文章来源:重症胰腺炎   发布时间:2021-6-19 17:28:02   点击数:
 

小的时候,我没少给自己摸脉。

学着电视上老中医的手法,几根手指一搭,一按就是好长时间。可是无论我摸多少次脉,都只感受到了脉搏的跳动,其他的一概找不出区别。所以,很长时间以来我都纳闷:为什么中医在手腕上按一会儿,就会知道病人得了什么病呢?他们是怎么摸出来的?

在开始之前,我们需要先搞清楚两个问题:把脉的正确姿势,以及手指所按的位置代表的意义。

01

为什么中医把脉,都要把两只手?

把脉不是随便把手指往手腕上一搭就可以,找对位置很关键!下指时,先以中指按在手腕突出位置的内侧(中医叫作“关”),称为中指定关,然后用食指按在关前定寸,和中指紧紧并排在一起,最后用无名指按在关后定尺,中指和无名指不要并紧,稍稍留一条小缝隙,这样就能摸到脉了。

中医认为,左右手的“寸关尺”所代表的意义是不同的,左手“寸关尺”代表“心肝肾”,右手的“寸关尺”代表“肺脾肾(命门)”,所以中医把脉要两只手都把。理解了这些,我们就可以大致分析脉象了。

02

不同脉象之间,都有什么区别?

中医将脉分为二、三十种,普通人没必要都了解,这里只介绍几种常见的脉象:浮沉、力度、粗细、快慢、停跳。

浮沉

浮沉分两种情况:

一种是把手轻轻地放到脉上,只稍稍用力,就能摸到明显的脉动,这就叫浮。要是一直摸不着,不断加力,几乎已经按到骨头了,才能摸到明显的脉动,这就叫沉。

如果不用力摸不着,稍加点力往里按,但又不至于按到底,这个就叫不沉不浮,也可以根据用力大小的情况称之为偏沉(用力较多)偏浮(用力较少),统称为中。

另一种就是把脉的时候,只明显感到了寸部的脉动,而关、尺部远没那么明显,这也叫浮;如此类推,寸关不明显而尺明显,也叫沉;寸尺不明显而关明显,也叫中。

力度

找到脉之后,不是按住不动就可以了,医生们会搞一些“小动作”。慢慢加力向下按,然后再把力减少一点,把手指再提回原处,反复做上好几次。

为什么这样做?因为要用指头感受脉对手指的抵抗力。

按下去的时候,感觉脉很硬、很实、反弹力度很强,就证明这个脉有力量。要是手指按下去没遇到多少抵抗,“你爱按哪儿按哪儿,爱怎么按怎么按,我不反抗!”,甚至稍一加力,脉就没有了,那这个脉就是没力量,医生根据这个衡量脉的力度是偏弱还是偏强。那么有没有力又代表什么呢?

有力,代表正气实,但如果邪气跟正气有一拼,中医通常就会说邪气实,正气还行,照着邪实去治就可以。没有力就代表正气虚,治疗上首先要补充、扶助正气,正气足了,自然能够与邪气交争!从治法上看,有力的脉中医常用的是攻、泄之法,无力的脉中医通常要用补法。至于要用多大的药量,攻之中要不要加补的成分、补之中要不要加攻的成分、加多少,就要从脉的有力没力的程度上去分析判断。

粗细

只知道脉的力度还不够,还有一个小动作,用指头从拇指一方向尾指一方、再由尾指一方向拇指一方这样水平来回地小心按摩或推摩几下,感知脉管的宽度,通俗的说就是看看脉有多粗大或者多细小。

因为正气津血足了,要流动,要往外输送,不仅力量会大,要求输送管道(血管)的空间也得大,否则正气足了但空间不够,不能及时地往外送。所以仲景说“阳明脉大”,阳明是多血多气的,要输送它,脉管就得大。以此类推,“细”当然就是气血不充沛了。

但这里有些特殊情况,临床上常有脉大而无力或脉小而有力的例子,这些涉及到气血的偏盛偏衰问题。

气血是互为阴阳的两个东西,气主要管输送,把血灌输到全身,所以它属阳,主动、主扩张;血属阴主滋养,它有个很实在的形体(液体),看得见摸得着;脉的力量或粗细是气血共同的功劳,但气侧重于脉的力量,血侧重于脉管的粗细。它们都强,脉就粗而有力;都衰,就细而无力;气衰血强,脉就粗而无力;气强血衰,脉就细而有力。所以粗细还要有没有力气连着一起看才行!

快慢

脉跳多快算正常?

《素问·平人气象论》里说“人一呼脉再动,一吸脉再动,呼吸定息,脉五动,闰以太息”,就是说一个正常人,呼吸节奏是固定的,一呼一吸之间,脉应该跳四次。一个正常的成年人,脉的跳动频率是在每分钟75次左右,老年人会相对慢些,年轻人会相对快些,婴儿更快。没能达到标准次数的,就叫慢;超过标准次数的就属于快。

判断快慢有什么意义呢?

《难经》有云:“数则为热,迟则为寒”,就是说:快,表示机体的抗病自保系统处在比较积极、主动的状态;慢,表示抗病机能已经相当疲惫,进入了一种消极、被动甚至是想放弃的状态。中医根据脉搏的快慢选择治疗策略,快,就积极配合袪邪,给身体提供足够的粮草和弹药!慢,就先考虚扶正,不急于攻邪。它自己都不想战斗,硬把粮草弹药塞给它逼它上前线,到时候不是投敌就是做逃兵,先做思想工作,激起它的战斗情绪。

停跳,很危险!

停跳,我们可以简单的理解为脉“开小差”了,分三种类型。

●有规律的停跳

比如,跳五下停了,停完再跳,又是跳五下就停了,很有规律。这种脉象必然会伴随这些症状:心悸明显;胸闷;手脚发麻;头晕眼花;眼睛发胀。不一定全有,但胸堵、心悸是必有的。这种脉象说明:“这个病人有心脑血管的问题,至少目前心或脑的供血情况有异常!”这是一个警告,如果不理会它,就可能出更大的毛病,轻者晕厥,重者中风、脑溢血,更严重就是猝死!这种脉象青壮年人比较常见,一般是疲劳过度、消耗太过,例如连续熬夜工作,超长时间玩电脑打游戏、打麻将,又或者是下利的病人利得太厉害了,吃发汗药吃过了吃错了,大汗不止,出现虚脱的表现。一般比较容易恢复。

●无规律的停跳

上面是有规律的停跳,这回规律也乱了,节奏也没了!这次跳一下就停,下次跳三下才停,没有规律。这个脉一般老年人比较多见。它同样具备上条说的那些伴生的症状,而且更严重,有的还有呕吐,一般还有高血压的问题。这个脉就得赶紧治疗了,中风、脑溢血、猝死的风险相当高!

●无规律+变速停跳

前两种停跳在停的前后,脉跳动的速度是一样的,但这条连速度都变了,它原来如果是快的,停完再跳,可能就变慢了,而且还可能连力度都有变化,时而有力时而无力。这个脉一般出现在须要抢救的危重病人身上!见到这个脉,中风、脑溢血、猝死这些情况基本上已经发生了,如果抢救无效,就得下去跟阎王爷打麻将了!

“浮沉、力量、粗细、快慢、停”是把脉最基本的要素,也是诊脉最最基本的功夫。这里讲的很粗浅,意在让大家了解一下中医把脉的部分原理。

不过,如果想深入学习、熟练掌握,就需要长期的练习和实践了,许多人行医数年,都在精进自己的技艺,不断摸脉不断总结。所以,对类似“三分钟学会把脉”的鬼话,千万不要当真啊!

甘南路最好的国医馆

尚方堂国医馆有张士卿、王道坤、李成义等名中医坐诊。

甘南路最强的全国名中医

张士卿:

男,汉族,年生,祖籍河北邯郸,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师承程士德、刘渡舟、任应秋、王伯岳、于己百、周信有等名师。

教授,中医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全国名中医,甘肃省名中医,全国第三批、第四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年9月29日,张士卿被授予“全国中医药杰出贡献奖”称号。

擅长治疗:

小儿精神神经疾病、呼吸系统和消化系统疾病及老年病,尤其研制的院内制剂“小儿开胃增食合剂”,临床治疗小儿厌食症疗效显著,赢得了患儿家长的广泛赞誉。

甘南路粉丝最多的医生杨丽娟:毕业于甘肃省中医药大学,中医主治医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心理治疗师,师从著名中西医结合专家裴正学教授。擅长疾病:黄褐斑、月经不调、多囊卵巢、不孕不育、慢性胃炎、慢性胆囊炎、胰腺炎、便秘;高血压动脉硬化、高血脂、亚健康调理、肥胖、男性性功能障碍等,对病人耐心细致,深受广大患者好评!娟子医生是快手认证粉丝最多的甘肃医生,现在已有24万粉丝。

大家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