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旧文中央对中医工作的指示ld

文章来源:重症胰腺炎   发布时间:2021-4-10 7:39:30   点击数:
 寄语青年中医(一)“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邓小平理论的核心,是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方向。《邓小平文选》提出:“各项工作都要有助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我国医学而言,特点是既有西医又有中医,若论特色,最有中国特色的就是中医。所以我们的医卫国策就是——中西医并重。而历史遗留现状是西重中轻,恐非一朝一夕中西医便能并重。如果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医学,真正做到中西医并重,其重点应大力向中医方面倾斜。请先从经济角度来看,我们属于第三世界,目前全国人民还未完全达到温饱水平。世界发达国家医疗费用是非常昂贵的,医院患者的住院费用,六七千元结账出院已属常见,一二万以至二十万以上也不稀奇了!有些进口抗生素一天的用量需费千多元!医疗改革,正要解决承受不了的经济负担(连美国也在呼唤要减轻医疗经济负担)。目前措施似乎还未抓住核心问题,只是应急补漏而已。补漏也只是针对城市,针对公费。对广大农村,对百分之七八十的农村人口,要做到能使人人享受应有的卫生保健的权利,路途尚属遥远。我认为补救之法,在于大力培养各级合格的中医人才。中医最大的特色就是简、验、便、廉。为什么像美国这样医疗科技处于第一流的国家,对中医的针灸能够得到保险医疗的认可,不就是因它既有效又价廉吗?反观现在我国农村中医已日渐式微。医院的生存将日渐困难,广大农村还有多少及格的中医?使人忧虑!假如我国经济摆脱了贫困,进入小康水平,如果全靠西医西药承担人民的卫生保健便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医疗事业,就与邓小平理论背道而驰了,12亿人口的医疗开支将是一个天文数字了!过度强调接轨、片面强调“现代化”,心目中忽视中医中药,大量的医疗器械,大量的西药,将从国外涌入,大量的外汇将向国外流出。前途十分使人担忧!有人以为当前实行市场经济,优胜劣汰,以强并弱,是自然规律,这就忘记了我们的市场经济也应该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医有几千年的发展历史,为中华民族的繁衍,做出重大的贡献。但由于历史的原因,很多人对中医不了解,认为中医古老、落后。但当前的现实是20世纪70年代世界出现针灸热,八九十年代中医中药开始全面走向世界,你认为中医古老,外国人则认为新鲜;你认为继承过头了,法国人则认为中国的传统针灸已经失传,针灸的传统已在法国。幸得我校的靳瑞教授20世纪80年代到法国公开表演“烧山火”、“透天凉”手法,皮肤温度计给予证实。当场施针,使已不能舞蹈几个星期的女演员,重新起跳能舞,才扭转了他们的看法。但我国的针灸师,能掌握针下凉、针下热之手法者有多少人呢?由此可见,“接轨”,不要以为只有我们去接外国的轨,就中医药而言应是外国接中国的轨。许多人认为中医发展缓慢是中医药学不科学,近二三百年来与世界自然科学脱节所致,因此认为发展中医药,必须给予改造才有出路。有些中医学者也有同此论调,于是“反思”、“误区”的文章刊登了不少!使中医学生与年轻中医更加迷失方向。由此中医的临床水平在一步一步走下坡路!其实,幸亏近百年来与西方自然科学相脱节,是一件好事。别说19世纪,就算20世纪,与自然科学密切相结合的西医学把人比作机械,中医学却充满了辩证法,如何能与之相结合?按照余云岫之流对中医药的看法,中医除去被废除之外别无他途。20世纪20年代西医认为人参只含糖分,不会有什么起死回生之功。直到20世纪五六十年代,亦只承认人参皂苷,说参芦的人参皂苷成分也不少(但中医学一贯认为参芦与人参的作用是相反的)。最近才注意到还有人参多糖。今后可能有更多的发现。如果20年代的中医相信当时的化学分析,中医药学不就倒退了吗?中药之研究,20世纪90年代以前只承认分析之研究,只有找药物的单体有效成分才是方向。认为搞复方的研究是倒退。而中医几千年来的进步是从单味药发展为复方。注意四气、五味、升降沉浮、药味归经、君臣佐使,按照中医的理论辨证论治用药。这一套如果都服从于找寻单体,认为药物化学已经到分子学水平了,四气五味何用?药物归经有何实验根据?只承认麻黄素、青蒿素,砷注射液才是中医研究的样板。这样一来,丰富多彩的中医药学便会走入穷巷了,岂不悲哉!!不错我们不能抹煞麻黄素、黄连素、青蒿素等的研究成果,它发扬了该药的某种作用,但不要忽视了,这些药并不具备原来药物的全部作用。我们不能将麻黄素放在麻黄汤中去治表证,不能将青蒿素放在青蒿鳖甲汤中去治阴虚潮热。西药发展日新月异,其中有一个动因——发现它的不良反应。像阿司匹林那样百年老药,几乎是绝无仅有的。而仲景之《伤寒论》药味只有九十多种,千多年来沿用至今,左搭右配,衍生成方,这些方又沿用至今。如大柴胡汤能治急性胰腺炎,疗效比手术好得多。如果早早与当时之自然科学结合,沿着西医的路走,恐怕中医中药早已退出历史舞台了。不全部解体也无可救药了!中西医药是两个不同的学术体系。不能认为西医是现代的,中医是古老的,科学之真理不是以时间先后为坐标的。何况中医不是古医,我们同样是现代的中医。邓小平同志一再强调,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是实践。我们必须在临床这一阵地上进行深入的研究,不断提高临床之水平,一方面提高自己中医水平,一方面运用最新的自然科学之成就。现在很多新科技对发展中医理论有利。惟有今天的新科技,才能与有潜在超前内涵的中医理论相结合,才能发扬中国医学之特色。只有发扬中国医学之特色,才能对人类卫生事业做出伟大贡献。中西医并举是符合邓小平理论的,目前事实中医还远未达到被并重之水平,希望全国上下共同努力。邓小平指出:“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我们所有的改革都是为了一个目的,就是扫除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障碍”,“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邓小平的改革理论,经二十多年的实践,证明无比正确。反观前苏联,他们也进行改革,他们的改革却把好端端一个强大的苏联改成今天四分五裂、经济衰弱的俄罗斯及其独联体!中苏改革的差别根源在哪里?核心问题在于中国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苏联要连根拔掉社会主义。改革之成败决定于方向的正确。改革为了发展,发展才是硬道理。中医的改革一定要为了发展而不是改造中医、取代中医,这是不能动摇的宗旨。中医药学是中华文化的瑰宝,过去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立了大功,今后仍将为世界人民的健康事业再立新功。谁丢掉中医中药,谁就是民族的罪人,世界人民的罪人。所以中央对中医工作的指示——“中医不能丢”。从学术角度看,中医有自己的理论体系,数千年来沿着自己的道路发展至今,与西医的理论不同,差别很大,但各有优势,优势互补,故中医不能丢。中医药学不单是个学术问题,而是一个经济大问题。虽然缺乏统计数字,但从中西医疗机构的建设就可以看出问题的重要性。西医医院,其建设规模,医院。西医院治病当然以西医药为主,医院有中医科治病用中药,但中药所占之比例微乎其微。相反,数量不多,医院却日趋西化,在病房用西药之价值远远大于中药。试问中药发展之前途将如何?!西药特别是进口西药的推销手段多多,动员医生用他们的昂贵新药。而医生们在与外国接轨的口号下,滥用昂贵的进口西药。目前的形势是以用进口新药为时尚,而我国西医会用中药者不多。反观日本的医生(西医)会用中药者(用日本药厂制的中成药),据说占60%~70%。这是一个鲜明的对比,说明西医学院之教育,必须改革,必须增加中医中药的教学时数。教学计划原定一百多个课时已经太少,有些学校还要压缩,试问这些学生将来如何会运用中医药治病呢?西医不会用中药,中医院医生喜用西药!中药的繁荣,关系广大药农、药商、药工的生产、就业、生活,关系国民经济的发展,不能等闲视之。中医药的改革,是国家大事,不单是中医部门工作。改革开放20年的经验,要改革首先要改变观念,思想先行。必须首先改变对中医药的认识。世人对中医药的错误认识不少。如怀疑中医的科学性,不承认中医是一门科学。当过卫生部副部长的王斌曾在东北卫生部报告中公然说:中医是封建医,应随封建社会之消灭而消灭;中医在农民面前只起到精神安慰的作用,所以年全国中医都要学西医,以便改造成为西医的医佐。虽然这一“王斌思想”后来在《人民日报》上受到点名批判,但是他的恶劣影响根深蒂固,一直到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成立之前,中医药一直处于从属之地位。有人承认中医有疗效,但即使有疗效也不科学,要改造。用西医理论改造中医作为可以发展中医的错误观点,在中医界内也大有市场,这样的文章并不少见。显然,以西医理论改造中医当作发展的观点必须改革。中医学有自己的理论体系,因为中医理论体系蕴藏着很多超前内涵,它能指导临床。即使面对新的疾病谱,运用中医的理论,可以逐步掌握对该病的辨证论治,并进而治愈之。一些疑难病症,中西治法大异其趣,有些病中医治疗处于领先地位。例如20世纪50年代石家庄、北京、广州三地先后流行“流行性乙型脑炎”,中医的治愈率达到90%,西医的治愈率只有70%~80%,而且后遗症多。20世纪90年代治疗流行性出血热,疗效也远高于西医。指导中医取得疗效者,靠《伤寒论》与温病学说。如国家七五攻关项目:流行性出血热之研究。南京周仲瑛课题组治疗例,其结果为:中医药组治疗例,病死率1.11%;西医药对照组治疗例,病死率为5.08%;经统计,P0.01,中医药组明显优于对照组。江西万友生课题组治疗例,其结果为:中药组例,病死率为3.7%;西医药对照组例,病死率为10.7%,经统计,P0.01,中药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周、万二氏之研究说明,西医确诊为一种病,治法一样。按中医理论,由于时、地、人不同,周氏与万氏的治法截然不同。周氏治疗以清气凉营为主,万氏则以治温祛毒法为主。两者用以指导临床,靠的是中医治疗外感发热性流行性疾病的伤寒与温病学说。若两地易其治法,则病死率将高于西医药组不知多少倍!足见中医理论之重要性。丢掉中医之理论便丢掉中医,还有什么发展可言!因此谈改革,第一要务乃思想上的转变。中医药界,目前思想上最大的障碍是——对中医药的伟大作用信心不足,其原因是对中医药系统理论的信心不足,其所以信心不足,归根结底是口头理论家太多,临床实践家太少。当一个中医学者脱离了中医药的临床,单凭想象便觉得这不科学,那也有缺点,特别是拿来与西医对照,便对中医药失去信心了。某些中医,在病房里诊治方法的运用,西医药多于中医药,看不见中医药的优点、长处,也就越来越对中医能否治疗急、危、重症失去信心。当前中医界谈改革当然道路不止一条,但我认为,最重要的一条就是把对中医失去的信心找回来。找回信心最好的方法,是多读中医书,特别是细读民国及其以前的名著,多运用中医之理法方药,运用针灸、推拿、各种外治法综合施治于急危重症患者。以现在中青年中医的文化水平,科学修养,又学了不少西医诊疗知识,只要方向一转,把重点摆正,光明便在眼前了,中医药学的腾飞便将出现于21世纪了。迟来早到,就看转变的快慢,努力的程度了。有人可能对上述观点不以为然。那就来谈谈我最近读到的一篇颇有代表性的文章吧。文章的题目是——《变亦变,不变亦变》(以下简称《变》文)。作者说:“中医学在与西方医学交流中逐步暴露出明显的劣势,很快从主导地位一变而成为从属角色,进而由从属而求生存。目前肩负我国12亿人口医疗保健的主力是西医而不是中医。造成这种局面的根本原因是中医学术本身的落后而不是其他。”我们是历史唯物主义者,对历史的发展,不能离开唯物史观,单凭表面现象便下结论。的确,西医近百年来突飞猛进,有飞跃的发展,那是随着世界资本主义工业发展而发展的。反观中医近百年来,先有国民党实行消灭中医之政策,新中国成立前中医药事业已奄奄一息。新中国成立后王斌提出要改造中医,实行全国中医都要学西医,目的把中医改造成为西医的医佐。后为党中央察觉,撤了王斌卫生部副部长的职,并建立中医进修学校,以提高中医理论水平。但王斌思想却很难肃清,这是中医药处于从属地位的根本原因。至于现在国家保健主力是西医而不是中医的问题,年我曾从广东省卫生厅中医处取得下面几个数字:广东省解放初期有中医约3万;年尚有人;年减至人。从上述数字可见中国人口在膨胀而中医人数在骤减!广东中医大学只有1家,医院校有7所,任何一所的招生人数都比中医学院多得多。年前还没有中医教育。年秋全国只有4所中医学院成立,规模小,设备差。年广州中医学院毕业生只有人,年毕业生只有60人。试问中医怎能当人民保健的主力呢?教育不兴,后继乏人,中医学何以发展?!《变》文为中医提出的出路最主要的一条是“必须认真学习西医”。这与王斌思想何其相似。《变》文认定中医要发展只有从属于西医,这是在中医理论上的“自我从属”的典型,有一定的代表性!有关中西医理论问题,我们看看科学家钱学森是怎么说的:“西医源起和发展于科学技术的‘分析时代’,也就是为了深入事物,把事物分析为组成部分,一个一个认识。这有好处,便于认识,但也有坏处,把本来整体的东西分割了。西医的毛病也在于此,然而这一点早在年前恩格斯就指出了。到大约20年前终于被广大科技界所认识到,要恢复‘系统观’,有人称为‘系统时代’。人体科学的方向是中医,不是西医,西医也要走到中医的道路上来。但已有的中医理论又不能同现代科学技术联系起来,而科学技术一定要组成一体,不能东一块西一块。解决这个问题就是您所说的中医现代化,也实际是医学的现代化。”钱学森又说:“西医中的人知识面不广,尤其对今天人体科学的新发现不甚了了,不知他们脑子里装的那一套已经陈旧了,而新的发现却说明经典西医理论局限性太大,好多现象讲不清。所以国外医学家倒反而对中医理论很感兴趣。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启发引导这些西医论者认识今天人体科学的实际,这要写文章,介绍情况,做扎实工作。”这是钱老对中医理论的精辟之论。英国科学家李约瑟博士也说过西医将来的道路就是走向中医的道路。两位科学家的看法一致,值得我国中医界的“自我从属论者”深思。放眼世界,中医的针灸20世纪70年代走向世界,中医药全面于20世纪80年代开始走向世界。现在澳洲、加拿大,都已接近承认中医的专业地位,美国许多州都已把针灸治疗纳入保险医疗,香港要建立中药港,北京中医医院,求医者要排队数月。21世纪中医将大步奔向世界,就怕我们派不出真正有中医素养的中医耳!以上讨论的是中医当前的改革,首先要改变对中医自身认识不足,总把中医看成守旧、落后,说成是发展缓慢的原因,看不到自身的优势与光辉的发展前途,丢掉中医不觉可惜!宝贵的东西已丢失太多了!其实中医的改革开放在年前就开始了,中西汇通派的历史是最好的说明。唐宗海的《中西汇通》,已接受西医的脏腑图说。继之者恽铁樵等提出改进中医的主张,引西说以证中医,这种思潮一直至民国时期仍未停息。但终因历史条件及中西医理论各成体系,未有新科技的成就,没有唯物辩证法作指导,终未能找到出路耳。自年以来,一些西医学了中医,中西医合作曾经出了不少震动世界的科研成果,如急腹症非手术疗法,针灸麻醉等等。但最近这方面的发展缓慢了。自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成立之后,中医有机会参加科学研究,便出了不少世界一流的成果。过去认为中区治不了急症,近年来中医中药在治疗急危重症方面都有可喜的成就。这充分说明中医近百年来虽然受尽折磨,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特别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成立以来仅仅十多年,中医药科研的成就多么鼓舞人心啊!为什么总看不到中医的优势所在呢?凉秋九月,我们15位白发老翁,相聚于长春宝地,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之邀请,为了振兴中医,开班讲学,把自己中医药学术之一得,毫不保留,奉献给亲爱的中青年学者。正如清代何梦瑶说的,这些是碥石,供21世纪的中医栋梁们作为向上攀登的碥石!(年8月15日于广州)

版权声明

本文摘自《国医大师邓铁涛医话集》,邓铁涛著,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出版。

注:文中所涉及到各类药方、验方等仅供参考学习,不能作为处方,请勿盲目用,本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一切遵医嘱,切不可给自己妄下诊断。

杏林墨香

扫描